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是当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及举措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一)加强政策支撑,强化资金保障。
2016-2018年,市政府分别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武汉市拆除湖泊渔业三网设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16〕1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武汉市畜禽禁止限制和适宜养殖区划定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16〕18号)等文件,市级财政共安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3亿元用于支持全市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畜禽退养及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0个区共27个湖泊“三网”全部拆除完毕,共拆除湖泊拦围网333583亩、网箱121694平方米,全面完成了湖泊“三网”拆除任务;全市共退养687个规模养殖场、2835个散养户,共退养生猪45.98万头、家禽412.7万只、其他种类畜禽5.84万头/只,拆除畜禽栏舍面积153万平方米(规模场98.7万平方米、散养户54.3万平方米)。
(二)加强资源利用,强化产业调整。
2018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3个百分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农田残留农膜回收率达到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30个百分点。通过推广农业循环模式,全市已建成循环农业示范点65个,核心示范面积14.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98万亩;实施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建成24个部级、73个省级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0个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9万亩;全市每年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6万吨,带动全市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每年增加10万亩次以上;全市“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956个。
(三)加强示范引领,强化技术指导。
市农业农村局制发了全市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办法,市级每年列支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补贴资金500万元。全市建成绿色防控示范样板10个,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128万亩,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50万亩次,基本实现耕地全覆盖。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由15.5万吨逐年下降到10.6万吨,农药使用总量由7871吨逐年下降到3460吨,分别减少了31.6%和56%。
(四)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群防群治。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工作推进情况,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清洁生产,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
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和基础建设,不断巩固禁牧拆网成效,确保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到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减少1-2%,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和85%以上,基本建立起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三)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
制定全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的工作目标,建立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联动机制,加强污染治理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督导评估,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