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博彩

武环复〔2019〕6号 A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06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07-05 11:15 来源: 澳门金沙娱乐城

提案针对我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指出了土壤污染底数不清等5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等5条建议。政策把握准确,问题分析明晰,建议切实可行。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市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围绕打好净土保卫战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

(一)制订武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鄂政发〔2016〕85号)等文件精神,我市积极组织编制《武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于2017年6月30日印发实施。市环委会办公室研究制订了《武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明确了169项具体任务的牵头、配合单位及完成时限。

(二)明确年度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市政府先后印发《武汉市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武政办〔2018〕67号)、《武汉市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武政办〔2019〕47号),明确2018年、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部门,市环委会办公室每月调度各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保障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

(三)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考核制度。市政府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二、摸清土壤家底,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一)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武汉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全市1003件农用地土壤和211件农产品的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工作,并按要求上报省详查办。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正在进行,计划2020年底之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二)开展关停企业原址用地污染筛查。对全市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企业,以及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企业原址用地开展筛查,建立了74个疑似污染地块档案。2018年已督促各区完成24个疑似污染地块场地调查。2019年,我市将继续推进疑似污染地块场地调查,计划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疑似污染地块场地调查。

(三)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一是完成国家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任务;二是完成省控土壤基础点位、背景点位和风险点位核实工作;三是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完成城市绿地土壤点位核查工作;五是设置土壤环境治理市控点位,计划于2019年底前完成。

三、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一)编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市环委会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印发了《武汉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包含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项目、土壤污染预防项目等七类共27个项目,重点工程将随着详查结果进行增补,实行动态调整。

(二)加快推进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一是督促完成武汉染料厂、武昌滨湖机械厂一分厂治理修复工程,已完成项目验收;二是推进硚口区远大制药、力诺化学、无机盐厂、环宇化工厂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葛店化工厂、青山区青江化工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修复工程有序推进;三是加快推进硚口区、江夏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配合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完成试点项目现场调研;四是加快推进岱山、紫霞观、北洋桥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工作,总投资估算分别为1.26亿元、2.86亿元、1.53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三)强化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严格落实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未按照规定进行评估或者经评估认定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的建设用地,禁止作为居住、公共管理与服务、商业服务用地使用,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调查评估结果经专家评审后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备案,并纳入土壤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在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及专项调查评估基础上,建立武汉市污染地块名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四、实施分类管理,切实保障农用地环境安全

(一)实施化学农药减量化工程,大力降低药害。一是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源头监管,已基本杜绝禁、限高毒农药销售和使用;二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每年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40多种;三是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市每年推广绿色防控面积120多万亩;四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7%;五是每年建立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核心示范区0.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

(二)实施化肥减量工程,提升耕地质量。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范围,已实现全市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二是加快推进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全市年推广商品有机肥45万吨,施用面积达140万亩次,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12.89万亩,沼液沼渣应用面积25.18万亩;三是大力示范推广缓释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四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全市年秸秆直接还田达500多万亩次,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五是大力推广紫云英、绿肥油菜等种植。

(三)推进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实行清洁生产。一是制订《全市完善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时间进度;二是“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蔬菜基地回收示范初见成效;三是鼓励使用厚度0.01mm以上地膜,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四是开展了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探索解决地膜残留新方式;五是加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四)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分类管理。目前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完成,省详查办组织进行成果集成。下一步,我市将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部署,推进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五、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

(一)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土壤环境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整合集成有关市直部门掌握的土壤环境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农药化肥施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分布等相关数据,我市委托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全市土壤环境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目前已通过专家审查验收。

(二)严控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发展。发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进行动态更新,组织各区政府与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实施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强化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

(三)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督促新洲区、蔡甸区等产粮(油)作物基地和东西湖区、黄陂区等“菜篮子”基地所在区在2019年底之前制订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督促江夏区加快推进受污染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

(四)开展工业废物堆存场所整治。制定《武汉市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设施情况,加强堆存场所环境监管,对存在问题的堆存场所分阶段、按标准实施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违法行为。

六、加快科技研发,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产业发展

(一)加强科技政策引导。《市科技局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度前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将“重金属污染耕地监测与修复治理”等列为应用基础前沿重点支持方向,将“化工、医药等典型污染土壤修复及药剂开发”等列为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方向,有效引导我市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企业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研究。

(二)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2018年,市科学技术局将湖北大学的“原位钝化、吸附抑制双功能土壤修复剂的研发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 ”等研究项目列入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的计划,单个项目给予50万元资助,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市科技局大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对相关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补贴,对年销售收入在2-10亿元的企业按其研发投入3%给予补贴,对2亿以下的企业按照《湖北省激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暂行办法》要求给予相应的补贴。

(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市科技局开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先后举办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专场签约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陈旧型垃圾填埋场好氧通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研发资金500万的支持,有力的促进了武汉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就地进行转化。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一是加快推进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二是协调推进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三是积极开展农用地分类管控,四是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五是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产业发展。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bet365亚洲官网 美高梅博彩 十大足彩平台 威尼斯人博彩 皇冠体育 沙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