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731074791/2020-816855 | 分     类: | 政务公开 |
---|---|---|---|
发布机构: | 澳门金沙娱乐城 | 成文日期: | 2012-03-30 14:26 |
文   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2-03-30 14:26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2011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11年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6天,比2010年多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3.8%,比2010年上升6.0个百分点,创下自2000年实行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制度以来的最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位见图1。各国控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优良率见图2。
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39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下降4.9%;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56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下降1.8%;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00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下降7.4%。自2001年以来,2011年三项空气污染物年均值浓度首次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见图3~图5。
2011年全市降尘年均值为10.51吨/平方公里?月,比2010年下降0.37吨/平方公里?月。
2011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5.72,比2010年上升0.28;酸雨pH年均值为4.99,比2010年上升0.06;酸雨样品检出率为16.8%,比2010年下降了7.7个百分点,酸雨状况与2010年基本持平。
(二)水环境质量
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
1、河流(港)水质
2011年武汉市11条主要河流(港)的25个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类别的断面有17个,占68.0%。11条主要河流(港)2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类别分别为Ⅱ类占28.0%;Ⅲ类占40.0%;Ⅳ类占8.0%;Ⅴ类占4.0%;劣于Ⅴ类占20.0%,水质类别比例见图6。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11年全市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状况如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沙河、汉江武汉段;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条河流:长江武汉段、倒水、举水、滠水、金水河、青山港;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通顺河(东荆河);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府河武汉段、马影河。
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标准的主要河流(港)为8个,分别是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青山港、滠水、倒水、举水、金水河和沙河。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为武汉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好。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状况详见表1。
表1 2011年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统计表
河流 名称 |
断面名称 |
功能区 类别 |
年均值超功能区类别标准项目 及超标倍数 |
水质类别 |
长江 武汉段 |
纱帽(入境断面) |
Ⅲ |
无 |
Ⅲ |
杨泗港 |
Ⅲ |
无 |
Ⅲ |
|
白浒山(出境断面) |
Ⅲ |
无 |
Ⅲ |
|
长江武汉段 |
Ⅲ |
无 |
Ⅲ |
|
汉江 武汉段 |
郭家台(入境断面) |
Ⅲ |
无 |
Ⅱ |
新港 |
Ⅲ |
无 |
Ⅱ |
|
宗关 |
Ⅲ |
无 |
Ⅱ |
|
龙王庙 |
Ⅲ |
无 |
Ⅱ |
|
汉江武汉段 |
Ⅲ |
无 |
Ⅱ |
|
青山港 |
江心泵站 |
Ⅲ |
无 |
Ⅲ |
进入明渠 |
Ⅲ |
无 |
Ⅲ |
|
青山港 |
Ⅲ |
无 |
Ⅲ |
|
滠水 |
城关 |
Ⅲ |
生化需氧量(0.05) |
Ⅳ |
河口 |
Ⅲ |
无 |
Ⅲ |
|
滠口 |
Ⅲ |
生化需氧量(0.10) |
Ⅳ |
|
滠水 |
Ⅲ |
无 |
Ⅲ |
|
倒水 |
李集 |
Ⅲ |
无 |
Ⅱ |
龙口 |
Ⅲ |
无 |
Ⅲ |
|
倒水 |
Ⅲ |
无 |
Ⅲ |
|
举水 |
城关 |
Ⅲ |
无 |
Ⅱ |
沐家泾 |
Ⅲ |
无 |
Ⅲ |
|
举水 |
Ⅲ |
无 |
Ⅲ |
|
金水河 |
金水闸 |
Ⅲ |
无 |
Ⅲ |
通顺河 (东荆河) |
黄陵大桥 |
Ⅲ |
氨氮(0.88)、生化需氧量(0.35)、化学需氧量(0.30) |
Ⅴ |
沙河 |
四合庄 |
Ⅲ |
无 |
Ⅲ |
旧街 |
Ⅲ |
无 |
Ⅱ |
|
沙河 |
Ⅲ |
无 |
Ⅱ |
|
马影河 |
船头山 |
Ⅲ |
化学需氧量(1.15)、氨氮(0.76)、高锰酸盐指数(0.35)、总磷(0.02) |
劣Ⅴ |
府河 武汉段 |
太平沙(入境断面) |
Ⅳ |
氨氮(5.14)、总磷(0.11)、化学需氧量(0.03) |
劣Ⅴ |
李家墩 |
Ⅴ |
氨氮(3.61) |
劣Ⅴ |
|
岱山大桥 |
Ⅴ |
氨氮(3.9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22)、总磷(0.69) |
劣Ⅴ |
|
朱家河口 |
Ⅴ |
氨氮(4.2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93)、总磷(0.52)、石油类(0.11) |
劣Ⅴ |
|
府河武汉段 |
Ⅴ |
氨氮(3.61) |
劣Ⅴ |
2、湖泊(水库)水质
2011年全市70个主要监测湖泊(水库)水质按功能类别统计,符合功能区类别的湖泊有18个,占25.7 %。70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占1.4%;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12个湖泊,占17.1%;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0个湖泊,占28.7%;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2个湖泊,占17.1%;其它25个湖泊(水库)水质较差,均为劣Ⅴ类,占35.7%。见图7。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11年全市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类别如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湖泊(水库)有1个:道观河水库;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湖泊(水库)有12个:梁子湖、斧头湖、鲁湖、木兰湖、蔡甸西湖、少潭湖水库、日光湖、月光湖、星光湖、兑公嘴湖、七湖、陶家湖;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湖泊(水库)有20个:菱角湖、小奓湖、知音湖、后湖、严东湖、武湖、汤逊湖、严西湖、东湖、柴泊湖、干汊湖、涨渡湖、川江池、官莲湖、后襄河、江汉西湖、四美塘、安仁湖、朱家湖、杨春湖;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湖泊(水库)有12个:沉湖、青菱湖、朱山湖、月湖、金湖、内沙湖、车墩湖、木鹅湖、五加湖、北太子湖、银湖、青山北湖;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湖泊(水库)有25个:东西湖、龙阳湖、黄家湖、三角湖、蔡甸莲花湖、汉阳莲花湖、烂泥湖、墨水湖、汤湖、万家湖、西边湖、南湖、鲩子湖、塔子湖、江汉北湖、机器荡子、小南湖、张毕湖、竹叶海、外沙湖、紫阳湖、南太子湖、野湖、野芷湖、晒湖。
东湖的水果湖、汤菱湖、郭郑湖和鹰窝湖水质类别均为Ⅳ类。
与2010年相比,菱角湖、北太子湖、后襄河、内沙湖、金湖、青山北湖、严东湖、杨春湖共8个湖泊水质好转;沉湖、斧头湖、官莲湖、鲩子湖、机器荡子、梁子湖、鲁湖、小南湖、野湖、朱山湖、紫阳湖、江汉北湖、竹叶海、张毕湖共14个湖泊水质下降,其原因是因为2011年久旱少雨,湖泊蓄水量少,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湖泊水质有所波动;其它湖泊(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详见表2。
表2 2011年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统计表
序号 |
湖泊(水库)名称 |
所在 辖区 |
功能区类别 |
年均值超功能区类别标准项目 及超标倍数 |
水质 类别 |
1 |
鲩子湖 |
江岸区 |
Ⅳ |
总磷(0.5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43) |
劣Ⅴ |
2 |
塔子湖 |
Ⅳ |
总磷(1.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60)、化学需氧量(0.43) |
劣Ⅴ |
|
3 |
江汉西湖 |
江汉区 |
Ⅳ |
无 |
Ⅳ |
4 |
江汉北湖 |
Ⅳ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07)、化学需氧量(0.03) |
劣Ⅴ |
|
5 |
机器荡子 |
Ⅳ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47)、总磷(0.11) |
劣Ⅴ |
|
6 |
菱角湖 |
Ⅳ |
无 |
Ⅳ |
|
7 |
小南湖 |
Ⅳ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43)、化学需氧量(0.23) |
劣Ⅴ |
|
8 |
后襄河 |
Ⅳ |
无 |
Ⅳ |
|
9 |
竹叶海 |
硚口区 |
Ⅳ |
总磷(1.12) |
劣Ⅴ |
10 |
张毕湖 |
Ⅳ |
总磷(1.11)、氟化物(0.55) |
劣Ⅴ |
|
11 |
墨水湖 |
汉阳区 |
Ⅳ |
总磷(3.06)、化学需氧量(0.33) |
劣Ⅴ |
12 |
龙阳湖 |
Ⅲ |
总磷(43.66)、氨氮(17.58)、石油类(12.40) 化学需氧量(2.75)、生化需氧量(1.00) 高锰酸盐指数(0.47) |
劣Ⅴ |
|
13 |
月湖 |
Ⅳ |
总磷(0.80)、化学需氧量(0.27) |
Ⅴ |
|
14 |
汉阳 莲花湖 |
Ⅳ |
总磷(2.03)、化学需氧量(0.20) |
劣Ⅴ |
|
15 |
外沙湖 |
武昌区 |
Ⅳ |
总磷(4.20)、氨氮(2.31)、 生化需氧量(0.28)、化学需氧量(0.23) |
劣Ⅴ |
16 |
四美塘 |
Ⅳ |
无 |
Ⅳ |
|
17 |
紫阳湖 |
Ⅳ |
总磷(4.08) |
劣Ⅴ |
|
18 |
晒湖 |
Ⅳ |
总磷(15.45)、氨氮(1.29)、 生化需氧量(0.55)、化学需氧量(0.50)、 石油类(0.42) |
劣Ⅴ |
|
19 |
内沙湖 |
Ⅳ |
石油类(0.26) |
Ⅴ |
|
20 |
青山北湖 |
青山区 |
Ⅴ |
无 |
Ⅴ |
21 |
严西湖 |
青山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Ⅲ |
总磷(0.02) |
Ⅳ |
22 |
南湖 |
洪山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Ⅳ |
总磷(6.58)、氨氮(2.61) 化学需氧量(0.10) |
劣Ⅴ |
23 |
青菱湖 |
洪山区
|
Ⅲ |
总磷(1.76)、生化需氧量(0.18) 化学需氧量(0.05) |
Ⅴ |
24 |
黄家湖 |
Ⅲ |
总磷(3.02)、化学需氧量(0.30) 生化需氧量(0.25)、高锰酸盐指数(0.07) |
劣Ⅴ |
|
25 |
杨春湖 |
Ⅳ |
无 |
Ⅳ |
|
26 |
野湖 |
Ⅳ |
总磷(1.25)、化学需氧量(0.23) 生化需氧量(0.02) |
劣Ⅴ |
|
27 |
野芷湖 |
Ⅳ |
总磷(1.25)、化学需氧量(0.07) |
劣Ⅴ |
|
28 |
小奓湖 |
蔡甸区
|
Ⅲ |
总磷(0.10) |
Ⅳ |
29 |
沉湖 |
Ⅲ |
总磷(1.56)、化学需氧量(0.45) 生化需氧量(0.43)、高锰酸盐指数(0.10) |
Ⅴ |
|
30 |
蔡甸西湖 |
Ⅲ |
无 |
Ⅲ |
|
31 |
蔡甸 莲花湖 |
Ⅳ |
总磷(2.70)、氨氮(1.37) 化学需氧量(0.17)、生化需氧量(0.05) |
劣Ⅴ |
|
32 |
官莲湖 |
蔡甸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
Ⅳ |
无 |
Ⅳ |
33 |
知音湖 |
Ⅲ |
总磷(0.24)、化学需氧量(0.05) |
Ⅳ |
|
34 |
梁子湖 |
江夏区 |
Ⅱ |
总磷(0.08) |
Ⅲ |
35 |
斧头湖 |
Ⅱ |
总磷(0.20) |
Ⅲ |
|
36 |
鲁湖 |
Ⅱ |
化学需氧量(0.13)、总磷(0.12) 生化需氧量(0.10)、高锰酸盐指数(0.05) |
Ⅲ |
|
37 |
汤逊湖 |
洪山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Ⅲ |
总磷(0.68)、化学需氧量(0.35) 生化需氧量(0.25) |
Ⅳ |
38 |
东西湖 |
东西湖区 |
Ⅲ |
总磷(2.32)、氨氮(0.40) 石油类(1.40)、化学需氧量(1.10) 生化需氧量(0.02)、高锰酸盐指数(0.25) |
劣Ⅴ |
39 |
银湖 |
Ⅳ |
总磷(0.13) |
Ⅴ |
|
40 |
金湖 |
Ⅳ |
总磷(0.54)、化学需氧量(0.33) |
Ⅴ |
|
41 |
后湖 |
黄陂区 |
Ⅲ |
总磷(0.66)、化学需氧量(0.15) 生化需氧量(0.15) |
Ⅳ |
42 |
木兰湖 |
Ⅱ |
总磷(0.08) |
Ⅲ |
|
43 |
日光湖 |
Ⅲ |
无 |
Ⅲ |
|
44 |
月光湖 |
Ⅲ |
无 |
Ⅲ |
|
45 |
星光湖 |
Ⅲ |
无 |
Ⅲ |
|
46 |
武湖 |
黄陂区 新洲区 |
Ⅲ |
总磷(0.16) |
Ⅳ |
47 |
涨渡湖 |
新洲区 |
Ⅲ |
总磷(0.24) |
Ⅳ |
48 |
柴泊湖 |
Ⅲ |
总磷(0.64)、化学需氧量(0.05) |
Ⅳ |
|
49 |
道观河 水库 |
Ⅱ |
无 |
Ⅱ |
|
50 |
安仁湖 |
Ⅳ |
无 |
Ⅳ |
|
51 |
陶家湖 |
Ⅳ |
无 |
Ⅲ |
|
52 |
朱家湖 |
Ⅳ |
无 |
Ⅳ |
|
53 |
七湖 |
Ⅳ |
无 |
Ⅲ |
|
54 |
兑公嘴湖 |
Ⅳ |
无 |
Ⅲ |
|
55 |
干汊湖 |
Ⅲ |
总磷(0.16)、化学需氧量(0.10) |
Ⅳ |
|
56 |
少潭河 水库 |
Ⅲ |
无 |
Ⅲ |
|
57 |
东湖 |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
Ⅲ |
总磷(0.48) |
Ⅳ |
58 |
严东湖 |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Ⅲ |
总磷(0.26) |
Ⅳ |
59 |
木鹅湖 |
Ⅳ |
总磷(0.76) |
Ⅴ |
|
60 |
车墩湖 |
Ⅳ |
总磷(0.27) |
Ⅴ |
|
61 |
五加湖 |
Ⅳ |
总磷(0.72) |
Ⅴ |
|
62 |
南太子湖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
Ⅳ |
总磷(2.10)、氨氮(0.46) 生化需氧量(0.53)、化学需氧量(0.40) |
劣Ⅴ |
63 |
北太子湖 |
Ⅳ |
总磷(0.19) |
Ⅴ |
|
64 |
三角湖 |
Ⅲ |
总磷(3.86)、氨氮(0.63)、生化需氧量(0.58)、化学需氧量(0.75)、高锰酸盐指数(0.52) |
劣Ⅴ |
|
65 |
朱山湖 |
Ⅳ |
总磷(0.15) |
Ⅴ |
|
66 |
川江池 |
Ⅳ |
无 |
Ⅳ |
|
67 |
万家湖 |
Ⅳ |
总磷(1.80)、化学需氧量(0.13) |
劣Ⅴ |
|
68 |
西边湖 |
Ⅳ |
总磷(8.15)、化学需氧量(0.37) |
劣Ⅴ |
|
69 |
汤湖 |
Ⅳ |
总磷(1.78)、化学需氧量(0.23) |
劣Ⅴ |
|
70 |
烂泥湖 |
Ⅳ |
总磷(1.38) |
劣Ⅴ |
3、湖泊(水库)水质营养状态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全市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贫营养状态的1个,中营养状态的23个,轻度富营养状态的19个,中度富营养状态的20个,重度富营养状态的7个。
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011年中心城区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29个基本项目、35项有机物特定项目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分析(109项)所测项目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质达标率为100%。
2011年新城区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9个基本项目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声环境质量
1、区域环境噪声
2011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8分贝,达到区域环境噪声2类标准,比2010年上升0.4分贝。声源构成情况为:生活噪声源占75.7%,交通噪声源占11.9%,工业噪声源占9.5%,施工噪声源占2.4%,其它噪声源占0.5%,见图8。55分贝以下网格覆盖人口数量占所有监测网格总人口数量的47.7%;55分贝以下网格覆盖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占所有监测网格总面积的48.6%。
2、道路交通噪声
2011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4分贝,达到交通道路两侧功能区噪声标准,比2010年上升0.3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较好。低于70分贝(含70分贝)路段的长度占全部监测干道总长度的63%,比2010年下降12.5个百分点。14条主要干道中,达标干道有和平大道、临江大道、解放大道、汉阳大道、沿江大道、建设大道、冶金大道;未达标干道有长江大桥、江汉二桥、中山路、徐东大街、沿河大道、中山大道、鹦鹉大道。主要道路交通噪声状况见图9。
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状况
由于国家“十二五”环境统计范围扩大,新增了农业和机动车排放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发生较大变化。列入国家总量控制考核的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011年,我市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
(一)废气
2011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359.95亿标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8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6.83万吨。
全市烟(粉)尘排放总量2.84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2.26万吨,工业烟(粉)尘去除率99.35%。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846台(套),其中大型高效脱硫设施43台(套)。
(二) 废水
2011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6581.9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23304.34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0.43%;生活污水53200.97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69.47%,生活污水排放量仍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6.81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1.94万吨。全市工业重复用水率81.03%。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70台(套)。
2011年武汉市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共19座,全年共集中处理污水约5.99亿吨。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2%(数据来源:市水务局)。
(三)工业固体废物
2011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79.65万吨,综合利用量1373.83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9.89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5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0.10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9.59%。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5.82万吨,综合利用量2.37万吨,处置量3.46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9.9%。
三、主要环保工作
(一)完成了一批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
推行结构减排,关闭了福源化工公司、长江造纸厂等落后产能企业与生产线19家(条)。完成了汉南污水处理厂、邾城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减排项目62项。东湖高新区、汉阳龙阳湖地区、新洲阳逻开发区等重点区域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取得进展。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6.81万吨、1.94万吨、10.85万吨、16.83万吨。
(二)依法加强环境管理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共审批建设项目2245个,总投资3031.05亿元,环保投资48.12亿元。完成城建、水务、旅游、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天兴州生态绿洲等区域发展规划环评。落实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申报排污单位近3000户,新发放排污许可证800余张。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受理市民投诉12324件(次),排查排污企业5400余家,挂牌督办30家,责令限期治理20家,关停搬迁14家,行政处罚环保违法企业257家。依法开展清洁生产管理,5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辐射环境管理,组织辐照企业全面开展安全自查,30家辐射单位被纳入视频监控和电子巡检管理。
(三)大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共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约67万台(绿标59万台、黄标8万台),检测车辆17.2万余台,抽检车辆约5000台,查处“冒黑烟”车1000余辆,淘汰老、旧车7000余辆。建立餐饮油烟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607个餐饮店油烟排放整改达标。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清除各类污染源19个,全面建成保护标志。对38家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关闭2家,停产4家,停产整治4家,限期治理2家,完成治理项目3个。
(四)积极推进环保制度创新
加强企业排污自动监测监控,建成排污口自动监测设施117台(套)、污染源自动监控区域分中心5个,198家企业、268个排污口实现自动监测。深入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青山、东西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市管企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新参保企业36家(累计67家),26家涉铅企业实现投保全覆盖,签约保额1亿多元。
(五)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制定并实施《武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武汉市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任务,17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我市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5%、68.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1.6%。江夏区梁子湖流域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完成环保项目60个。东湖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全面完成。初步划定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黄陂区木兰乡和刘家山村、东西湖区石榴红村、蔡甸区香城大队等6个行政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黄陂区长轩岭街、官田村等3个村被评为省级乡镇生态村;蔡甸区索河镇丁湾村等59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