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731074791/2020-827251 | 分     类: | 政务公开 |
---|---|---|---|
发布机构: | 澳门金沙娱乐城 | 成文日期: | 2015-05-26 11:18 |
文   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5-05-26 11:18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发达形式。开放型经济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能够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其强调的是把国内经济和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开放型经济是要建立与国际经济的一般规则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减少以至最终消除对商品、资本、人员流动的各种人为障碍,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内外双向流动,使资源配置突破本国区域性的限制与封锁,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开放型经济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第二,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第三,覆盖层面的广泛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报告重点研究了如下问题:
一是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加速重构背景下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与武汉的挑战和机遇:现有国际贸易规则无法回应以全球价值链为代表的新贸易模式的需求,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传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提出挑战,全球经贸规则处于加速重构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绕过WTO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双边投资协定(BIT)和诸(多)边服务协定(TiSA)的谈判孤立发展中国家、先行建立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
规则重构影响下国际贸易和投资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1. 贸易投资区域内自由化、区域外边缘化; 2.“竞争中立”原则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限制加强,致力于形成对私营企业更公平的竞争环境;3.贸易投资的条款转向“边境内”,如对国内劳工准则、环境准则、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4.服务业贸易投资的深度开放趋势显现,TiSA协定将金融、物流、电信、电子商务、移动通信、跨境数据转移等敏感领域均纳入谈判范畴;5.国际投资者的保护水平提高,重构中的国际投资规则涉及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行业开放的“负面清单”模式、禁止东道国对投资企业提出业绩要求三个内容为国际投资者保驾护航。
新的国际背景下武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武汉会面临新的挑战:1.产业集聚经济圈竞争会削弱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竞争优势;2. 非中性“竞争中立”原则使武汉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3.武汉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占比较低,在服务业深度开放的情形下竞争力不足;4. 绿色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标准的国际环境条款;5.武汉企业经济体系未健全的情况下,外资进入将威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武汉也会有新的机遇:1. 在经贸规则重构的背景下,沿海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升级转型加速,武汉以其区位和产业优势可承接其产业转移;2.“竞争中立”条款、劳工条款、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为武汉相关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外部动力和改革标准;3.武汉在发展物流、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服务业开放的契机加上本地适当的政策保障将加速武汉服务业的发展;4.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高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促进本地区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5. 更自由的国际投资规则将弱化沿海吸引外资的政策优势,武汉在招商引资上的区位优势、市场辐射优势凸显。
二是我国主要城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比较与经验借鉴:以5大原则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目标层为城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用A表示;目标层有下属三个准则层,包括开放程度面、开放结构面和开放支撑面,分别用B1、B2、B3表示;每个准则层下包含各自的指标层。在城市样本的选取上,需要考虑到地理区位、开放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上海、深圳、广州、郑州、长沙、成都和重庆七座城市作为武汉的参照对象。评价结论如下:首先,在开放程度面上,武汉市得分79.33,排名第7位;其次,在开放结构面上,武汉市得分83.65,排名第7位;再次,在开放支撑面上,武汉市得分87.49,排名第6位;最后,在开放型经济水平上,武汉市综合得分为81.35,总体排名第7,与位于前3名的上海市、深圳市和广州市差距较大,同时与郑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等内陆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仅高于长沙市。武汉市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较为滞后,集中体现在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以及开放基础支撑不稳固三个方面,这些指标表现较差,影响了武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终排名。
在评价基础上报告对我国主要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如表所示:
表1 主要城市开放型经济案例分析
城市 | 战略定位 | 重大举措 |
上海 | “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 开发浦东新区、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在贸易领域,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在扩大投资领域,改 “正面清单”管理为“负面清单”管理;在金融领域明确提出在区域内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实行市场化定价的前进方向;带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 |
广州 |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 “国际商贸中心” | 不断丰富开放型经济载体,已初步建成了“1123457”开放型发展载体体系;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广交会,效果卓著的海外招商和对外宣传工作、完整的客商邀请体系、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多举措降低商务成本,开通外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实施“三个一”通关模式改革、建立重点外资企业(项目)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外商投资政务服务直通车;口岸建设推动开放型经济升级发展,充分利用优越的空间区位条件、完备硬件设施、完善电子口岸、优化通关环境。 |
深圳 | 以开放促改革,建设国际化城市 | “外引内联”助发展,通过“外引”、“内联”等方式,迅速引进和聚集了国内外的优质资源,积累了经济起飞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等稀缺资源;深港两个特区结合,助推深圳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深港合作新平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立组织机构、与香港科技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金银业贸易场前海贵金属交易物流验证中心。 |
郑州 | 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 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区港联动,临空产业布局,航空货运枢纽,航空城;“郑欧班列”;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
长沙 | “一带一部”的首位城市、战略支点 | 打造“最具休闲特色国际化娱乐之都”,“电视湘军”,全国闻名;动漫产业,体系完整;三网融合,发展迅速;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世界区域性金融中心。 |
重庆 | 内陆开放高地 | 构建四大开放平台;打造四大贸易通道; 打造适应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 |
成都 | 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 外事交流:72小时过境免签,大型国际会议会展;区域合作: 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天府新区 |
三是武汉市开放型经济现状、效果评价与问题分析:武汉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如下:口岸区位优势得以发挥,贸易总额增长强劲,出口结构逐渐优化;扩大对外交往合作,引资幅度增大,项目规模显著增加;本土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境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三区两港”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张,国内外知名企业加速入驻。
在现状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武汉市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有关两者的实证模型。将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4个开放度指标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最终回归方程为:
选取1990年至2012年的23年间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说明主要变量为1阶平稳的,满足模型估计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为:存在武汉市存在旅游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武汉市存在经济增长对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包括进口和出口依存度)的单向因果关系;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与产业支撑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武汉市存在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武汉市存在劳动人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
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报告重点揭示了武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1.武汉市开放型经济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口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关特殊监管区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度薄弱;2.贸易发展方式不合理,出口结构和外资质量仍待改善;3.区域合作程度较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4.先进技术引进力度不够,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对外投资规模较小;5.行政审批流程繁杂,存在资本进入壁垒,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四是全面提升武汉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与思路:首先对武汉市““十三五””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行SWOT分析并模拟了战略组合,结论为:“渐进式扭转战略”是最佳选择。渐进式扭转战略是指不断寻找和发现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弱点,扭转所处的不利地位。武汉市在开放型经济中目前已落后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郑州、重庆等中部城市,同时内部又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如果采用“渐进式扭转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等机遇,可以逐步扭转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地位,全面提升武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以此为基础报告提出如下全面提升武汉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和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抓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与国家深化改革、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武汉现代产业基础、区位及综合交通、自主创新示范、科教人才等综合优势,完成国家战略任务,提升武汉综合经济能力、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开放思想,大幅提升经济外向度,增强武汉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内外对接、“三外”互动、区域协调、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武汉建成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中部开放门户,并带动以武汉城市圈为重点的“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引领中部开放型经济发展。
提出如下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武汉市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水平。第一,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第二,外贸发展方式发生积极转变;第三,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第四,服务外包专业化显著提高;第五,产业承接竞争力明显增强;第六,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第七,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五是全面提升武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重大举措与政策措施:第一,建设武汉内陆自贸区:以新港阳逻港区为核心,整合特殊监管区及空港资源,依托6个国家级开发区,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借鉴上海自贸区政策,建设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的内陆自贸区。第二,建设大口岸,推进大通关,发展大物流:完善口岸设施,创造良好口岸环境。建立口岸综合管理办公室,实行统一性管理;创新监管、通关模式,积极推广便捷通关措施;完善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为信用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区域通关合作,提高货物跨区域通关效率;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建设。促进通关无纸化改革,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大通关”效率;整合进出口货运信息,打造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大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应用项目开发,形成完整的通关物流综合信息库;推进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发展阳逻港,建设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和集疏运体系;依托滠口铁路口岸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构建口岸旅游线。积极申报144小时过境免签,做大入境旅游市场。第三,建设武汉空港物流产业园区:提高机场连接性,吸引外航参与,争取第五航权开放;提高多式联运能力,加强陆空联运建设;建立空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物流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加强战略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依托天河机场,整合全球要素资源,集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空港经济区产业体系。第四,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国内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地区壁垒,构筑区域统一的交通、通讯、市场体系。重视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制定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以及功能性机构,并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经贸论坛。跨国经济合作区。划定专门区域承担跨国经济合作任务,建立双边经济合作机构。与国外城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科技园区建设。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引进高水平国际人才。第五,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完善招商引资管理运作体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重大项目招引。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投资和合作。第六,增强开放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和协调机构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