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博彩

当前位置:首页>概况信息

武汉市概况

发布时间:2024-03-31 10:23 来源:武汉年鉴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武汉市域东西长约132.66千米,南北宽约154.23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道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根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市土地面积8569.19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廓。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地面最高峰位于武汉市与孝感市交界处的黄陂区双峰尖,海拔873.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最低点在江夏区的豹澥后湖,海拔11.3米。全市低山、丘陵、台地与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4%、8.35%、41.95%和46.06%,全市海拔50米以下地区面积占84.9%。武汉市土壤种类丰富,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23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占24.8%、潮土占17.0%、红壤占11.2%,其他有石灰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共占1.5%。

【气候水文】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澴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全市水面总面积2117.6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其中,境内长度5000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千米;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有166个,湖泊水域蓝线面积867.07平方千米,湖泊保护区面积1400.34平方千米;大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7.10亿立方米。

2023年,全市整体气候年景一般(中等),降水总体接近常年,时空分布不均,雨日偏多;气温偏高,历史排名靠前;日照整体接近常年偏少。2022/2023年冬季前冷后暖,降水持续偏少,旱情持续;春季冷暖变幅大,出现倒春寒、强对流天气;夏季气温偏高,降水“面弱点强”,局地极端性强;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出现连阴雨天气;入春提前,入冬、入夏、入秋推迟。

2023年,全市平均气温为17.7℃(黄陂站)—18.6℃(江夏站),较常年偏高0.5℃(武汉站)—1.1℃(江夏站),平均气温除武汉气象站位列历史第八外,其他气象站位列历史第二(黄陂站、江夏站)至第四(新洲站)。从武汉气象站气温距平及趋势演变看,自2011年起,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武汉市年内极端最低气温-8.0℃(新洲站,12月22日);极端最高气温38.3℃(黄陂站,8月5日)。武汉气象站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5月、12月偏低,最显著为12月偏低0.7℃;其余各月偏高,最显著为3月偏高1.9℃。汛期平均气温26.3(新洲站)—26.8(蔡甸站)℃,较常年同期偏高0.4(新洲站)—0.8(蔡甸站、黄陂站)℃。武汉气象站平均气温26.2℃,较常年同期偏高0.6℃。汛期高温日(≥35℃)数22天(江夏站)—33天(武汉站),与历史同期相比,江夏气象站偏少3天,新洲气象站(27天)偏多2.2天、黄陂气象站(25天)偏多6.8天、蔡甸气象站(31天)偏多9.6天。武汉气象站高温日数偏多8.6天,居1951年以来第13位。

2023年,全市降水量为1158.7毫米(蔡甸站)—1372.0毫米(江夏站),总体接近常年,南部偏少1.2%(江夏站)—10.5%(蔡甸站),北部偏多1.5%(黄陂站)—6.7%(武汉站)。全年雨日121天(黄陂站)—133天(武汉站、新洲站),与常年相比,总体偏多2.3天(黄陂站)—13.6天(新洲站);暴雨日数2天(江夏站)—6天(蔡甸站),与常年平均相比,除蔡甸站偏多1.3天外,其余四站偏少0.6天(黄陂站)—2.9天(江夏站)。武汉气象站各月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4月、5月、11月、12月偏多,偏多量最多为4月95.9%;其余各月均偏少,偏少量最多为7月48.7%。

2023年,全市日照时数为1712.9小时(武汉站)—1902.1小时(新洲站),与常年相比,日照整体接近常年平均,蔡甸、江夏气象站分别偏多29.2小时、113.5小时,其他各气象站偏少25.1小时(黄陂站)—55.4小时(武汉站)。武汉气象站各月日照时数,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3月、4月、8月、10月、11月、12月偏多,偏多量最多为1月的53.6小时;其余各月均偏少,偏少量最多为7月的74.1小时。

2023年,全市汛期(5月1日—9月30日)气温总体偏高,降水量正常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梅雨不典型,总量少强度弱。汛期降水正常或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武汉汛期累计降水量为635.5毫米(蔡甸站)—876.8毫米(江夏站),与历史同期相比,蔡甸、黄陂(686.9毫米)和武汉气象站(64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武汉站常年平均807.5毫米,最多2020年为1372.4毫米,最少2001年为329.7毫米),江夏、新洲(787.7毫米)接近常年同期。6月16日入梅,7月10日出梅,梅雨期24天。入梅、出梅时间和梅雨长度均接近常年。从强度来看属非典型梅雨,梅雨季(6月1日—7月20日)全市平均降水总量26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7成;强度偏弱无强降水集中期,强降水过程少(3次),平均暴雨日数仅1天,较常年同期偏少1.7天。

【自然资源】 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常见树种有樟树、楠竹、杉木、山茶、女贞等。经过持续6年观察、鉴定,2022年确定在黄陂区发现植物新种“绯红金粟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4.74%。1958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是全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3000余种,建有17个特色专类园。

武汉市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涵盖畜禽、水生、野生等不同类型。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武昌鱼”(团头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根据武汉市林业局1986—2000年对武汉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的普查,全市野生动物共有4纲24目210种,其中,兽类6目26种,鸟类15目168种,两栖类及爬行类3目32种。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呈不断恢复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底,全市观测记录到野生鸟类4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4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19种,灰鹤、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85种。连续数年开展全市越冬水鸟同步调查,2023年沉湖湿地越冬水鸟达10.4万只。

全市已发现矿产38个矿种(含亚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31种、水气矿产1种(矿泉水)。其中已经查明储量并且列入《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煤炭、地热、锰、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磷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玻璃用砂岩、陶瓷土、膨润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气矿产(矿泉水)等15种。

历史人文

【城市沿革】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

早在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民们就在这水网之域繁衍生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自汉以降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逐渐发展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明成化年间,汉水主航道改由龟山北程定汇入长江,由此而形成汉口新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汉阳门外白鳝庙下设“常关”,征收国内商货通过税。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汉口正式对外开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27年元月,汉口、武昌合并为武汉市,划为京兆区。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三镇合并建制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1975年12月原属孝感专区的武昌、汉阳两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83年8月,增辖黄陂、新洲两县。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1992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别撤销汉阳县、武昌县及黄陂县、新洲县建制,相继成立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及黄陂区、新洲区。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1月,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继中关村后中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11月,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3月,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西湖区合署办公。202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

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年,《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国务院批复,6月,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打造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之一。202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建置区划】 2023年,武汉市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3个行政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长江新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等开发区、功能区、省级新区。区下辖156个街道、1个镇(新洲区凤凰镇)、3个乡(洪山区天兴乡、蔡甸区消泗乡、黄陂区木兰乡)、2个行使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办事处(蔡甸区桐湖办事处、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320个,其中,社区居委会1522个,村民委员会1798个。

【人口分布】 2023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77.40万人,比上年增加3.5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7.9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79%,比上年增加0.13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949.52万人;出生7.89万人、出生率8.33‰,死亡8.70万人、死亡率9.19‰;人口自然增长率-0.86‰。

【民族宗教】 武汉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根据武汉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市人口来自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共18.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分布于全市各区(含开发区、功能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000人的民族有11个,分别是:土家族(76215人)、回族(29233人)、苗族(13908人)、壮族(12143人)、满族(8182人)、维吾尔族(6919人)、蒙古族(6300人)、彝族(5004人)、侗族(4901人)、藏族(3698人)、布依族(3302人)。

武汉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道教历史最长,其活动可以上溯至三国东吴时期,至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武昌长春观、武当宫,汉阳玄妙观和汉口大道观曾被称为武汉道教全真派“四大丛林”。武汉佛教历史稍晚于道教。最久远的古刹为公元五世纪刘宋郢州刺史蔡兴宗所建的武昌头陀寺(观音阁)和梁邵陵王萧纶所建的武昌报恩禅寺(铁佛寺)。武昌宝通禅寺、莲溪寺,汉阳归元禅寺和汉口古德寺并称为武汉近代佛教著名的“四大丛林”。伊斯兰教于元代传入武汉,有600余年历史,最早的清真寺是武昌辕门口清真寺。天主教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基督教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传入武汉,其最早的教堂分别位于武昌大堤口和汉口大夹街。全市有全国重点寺观佛教归元禅寺、宝通禅寺,道教长春观;全省重点宗教场所有佛教莲溪寺、古德寺,伊斯兰教汉口民权路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天主教汉口上海路教堂、武昌花园山教堂、汉阳显正街教堂,基督教汉口荣光堂、救世堂和武昌堂、青山堂。此外,重要的宗教场所还有黄陂区木兰山的佛教大佛寺,道教玉皇阁、木兰殿、金顶,以及新洲区的佛教报恩禅寺。

【方言民俗】 武汉方言属北方话系统,但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及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方言更接近。就武汉方言内部而言,汉口话因汉口镇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而闻名,被称为“汉腔”。从《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2012年)来看,武汉方言包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江淮官话黄孝片以及赣语大通片。结合行政区划和调查情况来看,位于武汉市中西部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蔡甸区等地大致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方言,东北部的黄陂区、新洲区,以及江夏区北部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东南角的江夏区南部属于赣方言大通片。武汉地处楚文化圈。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括青铜冶炼工艺、丝织工艺以及刺绣、文学、美术和乐舞等。楚文化属华夏文明的南支,是与黄河文化并向璀璨的长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影响较大的有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和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渔鼓等曲艺类目。

【风景名胜】 2023年,武汉市有321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武汉市黄鹤楼公园、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景区(含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含木兰山、木兰天池、云雾山、木兰草原)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昌首义文化旅游区、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24个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A级旅游景区30个。

【城市标识】 1983年,武汉市开展市树、市花评选工作,评选出水杉为市树,梅花为市花。1992年4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征集市歌、市徽活动,经征集、筛选、修改,市歌、市徽于1994年9月22日在武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市歌——《武汉之歌》由段宇春作词、李祖平作曲。市徽图案由武汉市财政学校官建设设计。1998年6月24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鉴于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不符合国情,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停止使用市徽的决定。2011年12月,通过4个月的公开征集,20万市民参与投票,召开各类座谈会30余场,多次专题研讨并反复征求社会意见,确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武汉城市精神表述语。2014年经过一年多的社会征集、专业机构设计、专家论证、投票推选,“武汉,每天不一样!”、以“汉”字的繁体字“汉”为设计创意的LOGO图案,分别获选为武汉城市形象口号和城市标识。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年,武汉市晋级“2万亿俱乐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11.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800.91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36.36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2.5∶35.6∶61.9调整为2.4∶34.0∶63.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471元,增长5.3%。全市市场主体206万户,增长15.4%。“四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达到1.7万家,城市能级实现跨越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1.90亿元,增长8.6%。全市进出口总额3606.2亿元,增长2.9%。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1.20亿元,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298.35亿元,增长4.7%。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05元,增长5.8%。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2023年,武汉市树牢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强功能优品质,提高城市宜居性。增强城市枢纽功能。推进“五型”物流枢纽(集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于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得国家批复,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成投用,汉欧国际物流园主体完工;港口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恢复和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10条,总数14条;中欧班列新开“欧洲—武汉—香港/台湾”等10条跨境中转线路,全年发运1005列;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79.01万标准箱,国际直达水运航线增至4条。

提升城市韧性。江北、经开市级粮库开工建设,完成7.8亿斤年度粮食储备。驻马店-武汉、荆门-武汉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电网项目投产34个,新增变电容量403.6万千伏安;新建充电桩7.1万个、充换电站320座。改造老旧燃气管网440千米,新改建排水管网140千米、污水收集管网257千米,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2千米。建成投运重点防洪排涝项目15个、海绵城市74平方千米。地铁19号线、5号线二期和国内首条城市空轨开通运营,和平大道南延线等15条道路和长丰桥改造等4个路网节点建成。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启动11个单元更新改造,完成296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危旧房合作化改造和适老化改造试点。

建设智慧城市。组建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武汉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归集21个领域377项城市运行体征数据,汇聚市级城市运行事件数据5018万件,综合调度协调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平台初步建成,实现“一标三实”(指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数据落格上图,推进智慧桥梁、汉阳区智慧工地等横向纵向打通试点,完善智慧城管二期、智慧水务一期、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等智慧化项目。

【民生保障不断加大】 2023年,武汉市兜牢“三保”力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底线,落实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财政保障政策,民生支出占比78.8%。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发放就业补助资金超10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新增高校毕业生留汉来汉就业创业30.6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扩面新增36.2万人次、综合覆盖率99.4%。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十九连增”,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40元、820元,累计发放低保金约10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9万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9万套(间),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2万套。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23年,武汉市挂牌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军山院区等6家三甲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竣工,武汉儿童医院光谷院区启动建设。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72处,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2206户。新增托育机构210家、托位1.1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中小学39所,新增学位6.5万个。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武汉动物园完成改造开园,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新建城市书房22个。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2023年,武汉市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完成2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10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十年禁渔”成果持续巩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划定全市涉水“底图单元”13个,启动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建成东湖、机场河、黄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项目,创建“无废工厂”54家。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打造花田花海310公顷,新建绿地1005公顷,植树造林1466.67公顷。建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7个,原生生活垃圾首次实现“零填埋”。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2026世界杯投注 博彩平台 世界杯官网买球平台 线上赌博app 足球外围平台 威尼斯人网上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