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以法治利剑守护我市生态环境底色
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
涂世平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省委以"新春第一会"高位启动"美丽湖北"建设战略工程,市委明确"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主攻方向,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的工作目标,为武汉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指明前行方向。身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主要负责人,我深知肩头责任之重,必须将执法工作全方位融入全省、全市的战略布局之中,以法治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以实效为导向,为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推动执法能力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城市全方位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作为城市治理的关键一环,也必须搭乘科技创新的快车,锚定“智慧执法”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市将全面升级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和振动监测等多源数据资源,并借助AI技术实现对异常数据和违法线索的智能识别。同时,积极探索接入先进的 DeepSeek 模型,打造具备动态学习能力的生态环境执法辅助模块,进一步提升执法智能化水平。在监管模式方面,我们将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自动监控运维电子台账,减少在线监控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大幅提升以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效能。此外,在机动车检测机构监管工作中,试点使用机动车检测过程监管 AI 模型,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远程提醒”和即时阻断,有效降低企业违法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二、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筑牢生态环境质量安全屏障
高质量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坚决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求,助力打造我市高质量生态环境,我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蓝天保卫战中,我们推广青山专项帮扶经验,督促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提升重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在黄陂区试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深化秸秆禁烧“疏堵结合”模式,力争逐年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大幅降低秸秆焚烧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在碧水保卫战中,我们借鉴斧头湖执法模式,对武湖、后湖、朱家湖、柴泊湖等重点流域开展全面摸底排查,组织针对重点流域水质改善的执法行动;强力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攻坚,不断巩固整治成效,严防问题反弹。在净土保卫战中,我们加强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以及年产废量100吨以上单位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守住我市环境安全底线。
三、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保障,护航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石。我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始终坚持“规范执法”与“服务发展”并重,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此,我们推行“无据不查”模式,将所有执法检查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实施“一次进门、全面体检”,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强化环境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组建移动源监管、在线监控等执法小分队,通过“实战练兵+导师帮带”的方式,分领域培育执法专家,以点带面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从而更加精准地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此外,还强化包容审慎监管,严格落实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及时发布典型案例,既对恶意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又给予企业必要的整改空间,深度平衡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而有序的法治环境,努力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执法支队将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坚决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执法中彰显法治力度,在服务中传递民生温度,为武汉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