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武汉,骄阳似火,“炙烤模式”持续,地表温度突破50℃。市生态环境局一支由老将新兵组成的执法队伍,顶着烈日穿梭在地面滚烫的工业园区的厂房间、攀爬在铁梯烫手的废气排口旁、蹲守在阳光明晃晃的排污口沿线,用一场“高温不退、力度不减”的专项执法行动,为城市生态环境筑起坚固防线。
1.盐霜与汗水:高温里的“生态体检”
上午11点的化工园区,热浪扑面而来,空气仿佛能拧出火。市生态环境局四大专项执法组组长王威的制服后背,已结出一圈圈白色盐霜——这是连续3小时排查后,汗水反复蒸发留下的痕迹。他紧握着VOCs检测仪,设备把手早已湿漉漉:“数据差一点,污染可能就多一片,再热也得按规范来。”这位有着多年执法经验的老兵,每天带队步行超2万步,制服在“湿透—晒干—再湿透—再晒干”中循环往复,记录着执法人员的艰辛与责任。
执法一组的队员们更是挑战“高空烤验”。在某企业20米高的顶楼,烈日将金属护栏晒得烫手,他们却有条不紊地分工:检查在线监控采样口是否合规、查看VOCs治理设施耗材是否更换、记录治污设备近段时间的运行状态……短短半小时,皮肤已被晒得通红,却精准锁定了企业不正常运行治理设施的违法证据。
2.科技“组合拳”:让污染无处遁形
“温度越高,污染物越‘活跃’,咱们的‘武器’就得更敏锐。”执法人员口中的“武器”,正是此次专项行动中显威的科技装备。在“测管协同”机制下,监测与执法形成无缝联动:走航监测车化身“移动哨兵”,一旦捕捉到某区域VOCs浓度异常飙升,执法人员15分钟内即可赶到现场,通过这一方式精准查获废气处理设施“偷懒”的企业;无人机盘旋上空,高清镜头+红外热成像仪识破企业“藏起来”的排污口——某企业实际排污口数量比许可证上多了3个,老队员带着新队员直奔现场拍照取证,让“暗箱操作”无所遁形;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更是揪出了5家“做手脚”的企业:3家通过篡改自动监测设备制造虚假数据,刚“动手脚”就被系统锁定,违法线索当天就移交查处。
3.汗水浇灌的成绩单:656项问题被“揪出”
一个多月的高温奋战,换来的是沉甸甸的管理成效。截至7月15日,执法队伍已检查企业164家,查处各类环境问题656项——其中,监测数据造假、偷排直排等“硬骨头”问题占比38.3%,51家企业因治理设施“失效”被要求限期整改,共计移交违法线索104条,55起案件正式立案,新队员参与办理的案件占比达40%。
在炎炎夏日里,生态环境执法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科技提升效能,用“传帮带”传承使命。他们战高温、强执法、锻铁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环保人的担当与奉献,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着坚实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