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保供给 后勤保障显担当
武汉市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突击队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是一支在组长张作波带领下“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的队伍。他们抓牢防疫物资“门禁卡”,守好防护物资“护城河”,扎牢物资用途 “铁篱笆”,用行动展示“铁军”风采。
千方百计筹物资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那晚寒风中的加油号子到现在依然回响耳畔,鼓舞人心。疫情之初,恰逢春节假期,全市医废处置及监管一线工作人员防护物资几乎为零,这让后勤保障组的同志们非常焦急。张作波同志带领组员争分夺秒快速整理出一线急需的防护物资清单,联系省、市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及特危部门,全力争取物资保障和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网络向社会呼吁、征集防护物资,多次赴市指挥部沟通、协调,并请求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生态环境局支援。
“医废处置量太大,一线的同志真的很需要防护”。连续数日,后勤保障组全组上下不眠不休的筹措物资,副组长谭鹏一句“只要保障一线同志的安全,啥困难我们都愿意去解决!”道出了全组人员新年里的共同愿望。终于,酒精来了、防护服来了、口罩来了.....伴着兴奋的吆喝声,同志们虽然肩上扛着最重的货、身上流着很多的汗,但心里却是无比的开心。
几十天里,后勤保障组共筹集各类物资500余批次,其中口罩约44.89万个、防护服10余万件、护目镜1.41万个、其他物资约15.93万件,为处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同志们提供了丰富的“盔甲”和“弹药”。
守土尽责显担当
为了将防疫物资合规、及时、高效的发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后勤保障组成立了物资收发小组和物资管理小组,并制定了《市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生态环境保障专项工作组防护物资申领发放流程》和《后勤保障组关于进一步细化防疫物资管理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的通知》。
算好大帐,根据一线工作需求,制定物资筹集计划,向市指挥部、市财政局撰写应急防疫物资采购请示和资金申请报告10余份。截止目前,“账房先生”许晟共为火神山、雷神山等重点项目申请到医废处置财政资金3500余万元,及时修补我市医废处置能力的短板。
做好实账,将“保一线、保重点”作为疫情防控物资下发的第一原则,不断完善、规范物资申领审批流程。“我们要打好‘铁算盘’,将防疫物资发放在刀刃上”。目前,已为各区分局下发9批次物资、对市城管执法委调拨2批次物资,及时满足各医废处置运维单位和局属单位防护物资所需。
核好细账,为了保证出库、入库数据的准确性,四位女同志吴红玲、潘玲、迟沁、熊玉“硬核”出击。为了及时盘点物资储备、掌握实时情况,她们一次又一次的钻进转不开身的仓库。“几个女将莫太拼了……”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总有人好言相劝,而“女汉子”们却只是搽搽汗水,“物资做到日结日清,这是我们的职责”。
携手齐心扛重担
后勤保障组有张“带故事的行军床”。非常时期,物资的调拨、配送没有预见性,一线发放也十分紧急,半夜接货、清晨发货更是家常便饭。“必须有人驻守库房!才能一刻都不耽误”。“好不容易筹集的物资,不管多晚都要收下来”。同志们没有丝毫犹豫,每晚轮流驻守,于是,伴随他们的行军床分别出现在16楼、14楼、13楼……
赵波同志长时间搬运物资,脚踝旧伤复发,但却一直强忍疼痛、咬牙坚持;张继同志刚刚舟车劳顿从随州接回一线急需的医废转运车,二话没说,又扛起防护服往医废处置一线送;叶博书同志一连驻守医废处置点数天,返回组内就冲到物资收发的最前沿……就是这样一群同志,他们无悔的放下所有牵挂,用行动诠释了“后勤不靠后,保障冲在前”的责任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