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蓝朋友”,抗疫“清道夫”
武汉市洪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医废转运党员突击队工作纪实
在普通人眼里,医疗废物就是“危险”的代名词,更别说带有新冠病毒。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废工作者便是除医护人员外,离病毒最近的人。面对洪山区暴增多的医疗废物,加之人手匮乏,转运工作一度令区生态环境分局捉襟见肘,陷入困境。当得知这一情况后,洪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当即请缨,主动领受任务,抽调8名精干力量,配备3台转运车,组建医废转运党员突击队,协助区生态环境分局,扛起洪山区医废转运“清道夫”的重任,努力为战“疫”胜利送出“最后一公里”的助攻。
隔代不隔心,“蓝朋友”同心战疫
陆时正,洪山区南湖消防救援站的政治指导员,也是这次援助医废转运工作的党员突击队队长,已连续战斗2个多月,他在请战书上写道:“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哪里最危险,我就到哪里,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他带领的7名队员,都是“80后”“90后”,平均年龄30.6岁,其中已届不惑之年的田文国是“80后”老大哥,依然干劲十足;才满21岁的颜文龙,是90后“小鲜肉”,冲锋陷阵不甘示弱;还有一名特殊队员,曾因逆行火海,勇擎喷火煤气罐,感动亿万国民,他就是“抱火哥”皇甫江武,在人民需要时毅然选择战“疫”在前。
这群逆行的“蓝朋友”,出生在不同的时代,战斗在同一个战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这场疫情大考面前,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无私奉献,为“80后”“90后”给出了时代最强注解。
“干部就应当‘干’字当头”
医废转运并不像转运物资和病员那样,所要面对的“敌人”是看不见摸不着、极具传染力的新冠病毒。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突击队队员们都没敢对家人透露半句,问起来也都统一口径,只说在转运物资。唯一“破例”的是队长陆时正,为了保证队员的安全,他向在同济医院工作的妻子透了底,并求助妻子的专业指导,在执行任务之前,加班加点完成了《医废转运要诀》的编写,通过规范转运防护流程,帮助队员们更好地保护自己,打一场有准备的医废转运战。
连日来,陆时正带领队员们转战于多家医疗点,快速娴熟地装卸、摆放、洗消、更换医疗废弃物装载桶。每次任务结束后,他又立即投入到转运数据统计、小结部署工作中,队员们打趣道:“都穿着防护服有点认不出来,但那个干得最带劲的肯定是我们队长“。”干部嘛,就应当’干’字当头”,陆时正坚定地说。截止当日,他带领突击队累计转运医疗废弃物1700余桶,总重量近60吨,确保了全区每日医废“日产日清”。
“实干先锋老班长”
陶明,1985年11月出生,2014年4月入职政府专职消防员,现任八一路消防救援站司机班班长。作为一名老司机,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始终战斗在抗疫前线:驾驶大巴行千里,转运病员数百人,安全平稳无差错;清运医废近千桶,早出晚归不停歇,争分夺秒助“清零”。疫情大考在前,使命担当在肩,陶明义无反顾投入战“疫”,选择了风雨兼程、背水一战。他一米八三个头,窝在斗室半天,重复路线任务,时常等车排队,腰酸背疼不提,腿脚酸软发麻,始终无怨无悔,只为最后胜利。“当消防员之前,我就天天跑货运,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有啥好怕的,别人不也照样干”,陶明寡言少语却意志坚定。
作为驾驶员,他每天驾车往返医院和处理站,来回一趟百余里,要确保行驶过程绝对安全,不是容易事;车外环境复杂,定时消杀车室,在病毒包围圈开辟一方净土,避免意外感染,挑战可不小。他以“细致精致极致”的态度,认真面对每一次考验和挑战,确保了人员车辆绝对安全。
截止当日,他随队已累计转运医废垃圾千余桶,总重量超过30吨,确保了洪山区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每日医废“日产日清”。
“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战斗服”
皇甫江武体型有点偏胖,每天随转运车奔波在六七二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与处理站之间,单程就有三十多公里,一天来回三四趟,穿着防水不透气的防护服,“汗水湿了又干,脱下能倒出水来”,这是他刚来不久最深的体会。每天跑任务,他总是衣服汗透了、眼睛捂肿了、腿脚颠麻了,却没有一句抱怨。“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战斗服!只有我们往前冲,疫情才会向后退”,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是党员,能干就要多干一点”,“干起活来,咱不觉得累”,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提高转运效率,皇甫江武常常顾不上吃中饭,穿着防护服担心上厕所,就尽量少喝水,还难为情地穿起了成人纸尿裤。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喊苦喊累,只想着多跑一趟、多装一桶。他本打算过年休假期间去女友家上门提亲的,却因为疫情耽误了。提起这件事,31岁的他内心难免泛起波澜,但一想到自己能够参加这场抗疫战斗,就全身充满力量,觉得很值,“等疫情结束,我应该可以瘦一点了,到时候正好跟女友订婚”。
“我不累,就让我多跑跑吧”
田文国是一名老司机,队友们习惯叫他老田。出生于1980年,是突击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但浑身却有使不完的劲,每次一有新任务,他总是抢着上。“老爸和弟弟都是医生,他们战斗在最前线,无论作为儿子还是哥哥,我都应该多做点事”,老田语气坚定。
他驾驶的转运车,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疫情初期捐赠给武汉市的22台车之一。由于事出紧急,这些车辆都没办牌照,也没有履行正规手续,当时在分配车辆时,队长陆时正有点犯难,医废转运车每天行程远、时间长,加之行驶安全等问题,需要一个吃苦耐劳的好司机,没想到老田主动找到陆时正,郑重申请,“让我开吧!我是党员,以前经常开车从恩施到武汉来回跑,驾龄长、经验多点,保证完成好任务”,经过一段时间检验,“老田确实胆大心细,驾驶相当平稳,不超速不闯灯不违停,是个好司机。”陆时正评价道。
除了负责洪山区的大型医院外,突击队每天还要跑多家分散在全区各个角落里的小散远医疗点。一个点通常就两三桶医疗废物,装满一车至少要跑5个点,一圈转下来,耗时耗力不说,折返路线长、效率低,风险还高。这些,老田都看在眼里,“来了就是干活的,怎么能挑肥拣瘦呢?我不累,就让我多跑跑吧。”自突击队组建以来,老田驾驶12号车行程3000多公里,累计转运医疗废弃物超过15吨,确保了“零感染”和“零事故”目标实现。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战“疫”者。“有灾必救,有难必帮”“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火海逆行跟我上,战疫冲锋让我来”,是这群“蓝朋友”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咬紧要关、逆向而行、迎难而上,在这场无声战“疫”的背后,为武汉保卫战的全面胜利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