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731074791/2020-32212 | 分     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发布机构: | 金沙博彩 | 成文日期: | 2018-03-07 09:22 |
文   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8-03-07 09:22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文件
鄂环办〔2018〕15号
省环保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
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环保局:
2017年,在环保部指导下,我省顺利完成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任务。为及时总结试点成果,进一步提高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以“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为手段,强化园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经研究,现就进一步做好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执行规划环评政策要求和技术规范
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应严格按照环保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工作成果框架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图件要求》(附件1、2)编制,做到“三落实”,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要求,促进园区“三线一单”落地生根;落实“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要求,指导园区和园区企业执行好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打好园区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切实做好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编制
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在编制时,需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一)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相符性分析。对园区总规修编中扩大园区范围不符合城市总规或土地规划,或者产业组团不符合土地规划的,规划环评中应明确提出调整意见。
(二)认真开展园区内和园区周边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园区内及园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集中居民居住点应全部纳入调查对象,并在规划环评报告书中列表明确并附图标明。
(三)详细做好园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园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采取历史监测数据(三年及以上)和现场监测数据相结合方式,重点分析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环境质量数据超标的,要分析超标原因。环境空气质量现场监测点位应结合环境敏感点布设,尽量涵盖列入重点环保目标的居民集中点。
(四)切实保护园区环境质量。园区所属行政辖区上一年度环境质量未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的,规划环评中应提出暂停审批园区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相关建议。对园区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规划环评中应由园区所处辖区地方人民政府按照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目标,制定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在区域环境质量达标前,须严格控制园区内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确需建设的建设项目相关新增大气、水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须由园区内现有企业“十三五”治理工程削减量中倍量(2倍)替换。
(五)科学划定园区空间管控红线,保护园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合理设置园区与城区之间、园区与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区之间、园区各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划定园区内江河湖泊的水体保护岸线。
(六)清晰园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园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要结合园区主导产业状况,对应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工业发展规划、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等科学制定,杜绝生搬硬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执行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专项集中整治后续有关工作的通知》(第10号)等有关长江大保护系列文件,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化工园区,不再审批新建重化工和造纸项目。严格落实《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湖泊流域内禁止新建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制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严格限制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准入,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严管工业废弃物污染土壤。
(七)强化园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园区规划环评应在科学测算园区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详细调查园区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区域“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提出园区主要污染物“十三五”控制目标建议。规划环评报告书中应附园区所属地方环保部门“十三五”总量控制确认文件。
(八)严格落实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中应附园区工业企业“十三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体项目清单,认真核实园区燃煤小锅炉淘汰情况。对未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建成投运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应提出园区必须暂停建设新增工业废水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相关建议。
(九)新建重化工园区或园区内新增重化组团,应结合企业在园区内的空间布局和行业标准要求,在园区周边设置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已建成园区,原则上应由园区内工业企业落实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防护距离(地方政府承诺的事项除外)。
三、严格园区规划环评报告技术审查
(一)各级环保部门应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前,应踏勘园区现场。参加审查小组的专家,应熟悉环评业务或规划业务,具有较丰富的规划环评从业经验。
(二)对不符合园区规划环评编制要求的报告书,组织审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退回并予以记录,一年之内退回次数或未通过审查次数达到两次及以上的,应予以通报。对被通报单位属于环评资质单位的,应列入环评单位日常考核记录并抄报上级环保部门。
(三)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地处行政区域边界,可能产生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的,尤其是园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居民点的,规划环评审查时,可能受到影响的行政区域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代表应参加会议。组织园区规划环评审查会议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印发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前,应由可能影响的行政区域有关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对园区规划环评的书面意见。
四、积极开展规划修编环评及跟踪评价
目前,全省13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中,132家曾经开展过规划环评,但相当一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在规划修编时未及时开展规划环评,或者长期未开展跟踪评价。请各地按照《环评法》要求,对辖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修编情况和规划环评完成情况进行清理,督促相关园区及时开展规划修编环评或者适时开展跟踪评价。
附件:1. 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工作成果框架要求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图件要求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8年3月7日
附件1
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工作成果框架要求
一、规划分析工作成果内容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产业园区规划概况、规划协调性分析三部分内容。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园区级别、性质、设立时间、范围和面积;现状主导产业、产业及用地规模、产业结构、布局、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等现状。
(二)产业园区规划概况:包括规划范围、面积、发展定位、规划规模(包括人口、建设用地、产业等规模)、规划结构(包括产业和用地等结构)、规划布局、规划产业等;污水处理、固废处置、集中供热等环保基础设施规模、布局、服务范围等规划内容。对修编产业园区规划,还包括上轮规划与修编规划在发展定位、规模、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主要差异。
(三)规划协调性分析成果:包括产业园区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等在环境目标、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冲突及其规划内容。
二、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成果内容
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现状、环境质量现状、资源和环境利用水平、环保基础设施现状、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既有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六部分内容。
(一)污染物排放现状:包括规划基准年园区内常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量,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排放量。其中,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包括高架源、低架源排放量;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还应包括工业源、生活源、交通运输源的大气污染物现状排放量。
(二)环境质量现状:包括与产业园区相关的国控、省控监测断面(站点)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达标情况,或园区自动监测站例行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监测断面(站点)环境质量超标因子、超标程度及超标原因。
(三)资源、环境利用水平:包括规划基准年产业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污染排放强度。
(四)环保基础设施现状:包括产业园区及依托的区域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设施的布局、规模、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及运行效率等。
(五)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区划等对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的限制性规定和要求,区域环境现状、环境质量、生态功能与环境目标间的差距,规划实施潜在的环境风险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人居环境安全之间的冲突等。
(六)既有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包括园区产业结构性污染、布局性环境风险等既有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针对区域性或园区产业结构性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现状超标的,还应包括零方案(规划未实施)的情况下,区域及园区拟采取的环境污染治理或污染物削减方案(规划或计划)名称、污染物削减总量及其来源,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及达相应环境功能区要求、区域规划环境目标情况。
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成果内容
主要包括规划开发强度分析成果、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成果、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成果三部分内容
(一)规划开发强度分析成果:包括不同规划期产业园区水资源等关键性资源需求量,大气、水环境主要污染因子及固废类型,大气、水污染物排放量及各类固废产生量。
(二)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成果:包括规划实施后,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和规划环境目标情况;规划实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及其他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方式、影响途径及影响程度。其中,水环境影响分析成果应包括园区内或依托的区域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成果应包括高架源、低架源及交通运输体系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涉重产业园区包括重金属排放对土壤环境的累积影响。
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化工石化等园区,或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产业园区,包括环境风险事故类型、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区域范围、面积、人口分布及人口规模;对涉及生态脆弱区域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园区,包括生态风险类型、生态风险损害范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成果: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成果包括区域可供水量、区域“三生”需水量(指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环境敏感目标生态需水量、产业园区用水总量上限及工业用水总量上限等水资源利用上限。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成果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需保护的生态空间面积及范围,及产业园区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总量上限等土地资源利用上限。
水、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成果包括主要常规大气、水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上限。对环境质量现状达标区域,包括基于增产减污为原则提出的等量替代方案,污染物削减量及其来源;对环境质量现状超标区域,包括基于现有污染源存量减排和规划污染源增量控制思路提出的园区倍量替代等污染物削减量及来源,存量源污染物削减量及来源;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包括工业源、生活源、交通运输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支撑能力分析成果,包括区域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总规模及安全处置余量、园区危险废物管控总量限值。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清单
主要包括生态空间清单、环境质量底线清单、资源利用上限清单、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清单、跟踪评价建议清单六部分内容。
(一)生态空间清单:包括禁止、限制建设区范围、边界及其包含的空间单元等生态空间;禁止建设区管制要求及限制建设区用途管制清单。生态空间清单见表1。
表1 生态空间管制清单表
类别 |
序号 |
所含空间单元(规划区块编号或名称) |
面积 |
现状用地类型 |
四至 |
管控 |
|
生态 |
禁止建设区 |
1 |
|
|
|
|
|
2 |
|
|
|
|
|
||
…… |
|
|
|
|
|
||
面积小计 |
|
|
|
|
|
||
限制建设区 |
1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面积小计 |
|
|
|
|
|
||
生态空间面积合计 |
|
|
|
|
|
注:依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为禁止建设区;生态用地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活空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区域,及生态保护红线外一定范围缓冲区为限制建设区。
(二)环境质量底线清单: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见表2和表3。
表2 产业园区环境质量底线
水环境质量 |
|||||||||
序号 |
所在流 域水体 |
断面名称 |
水质现状 |
规划近期 水质目标 |
规划远期 水质目标 |
||||
1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大气环境质量 |
|||||||||
项目 |
细颗粒物 |
二氧化硫 |
二氧化氮 |
挥发性有机物 |
…… |
||||
现状 |
|
|
|
|
|
||||
规划近期目标 |
|
|
|
|
|
||||
规划远期目标 |
|
|
|
|
|
||||
土壤环境质量 |
|||||||||
项目 |
|
|
|
|
|
||||
现状 |
|
|
|
|
|
||||
规划近期目标 |
|
|
|
|
|
||||
规划远期目标 |
|
|
|
|
|
注:环境质量底线是国家和地方设置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基准线。
表3 产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
规划期 |
规划近期 |
规划远期 |
||||
总量 |
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能否达环境质量底线 |
总量 |
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能否达环境质量底线 |
|||
水污染物总量管控限值 |
污染物一 |
现状排放量 |
|
|
|
|
总量管控限值 |
|
|
|
|
||
削减量 |
|
|
|
|
||
…… |
|
|
|
|
|
|
大气污染物总量管控限值 |
污染物一 |
现状排放量 |
|
|
|
|
总量管控限值 |
|
|
|
|
||
削减量 |
|
|
|
|
||
…… |
|
|
|
|
|
|
危险废物管控总量限值 |
现状排放量 |
|
|
|
|
|
总量管控限值 |
|
|
|
|
||
削减量 |
|
|
|
|
注: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提出工业源、生活源、交通运输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
(三)资源利用上线清单:资源利用上线清单见表4。
表4 产业园区资源利用上线清单
项目 |
规划近期 |
规划远期 |
|
水资源利用上限 |
用水总量上限 |
|
|
工业用水量上限 |
|
|
|
…… |
|
|
|
土地资源利用上限 |
土地资源总量上限 |
|
|
建设用地总量上限 |
|
|
|
工业用地总量上限 |
|
|
|
…… |
|
|
(四)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包括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产业禁止准入及限制准入清单,见表5、表6。
表5 产业园区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指标限值)表
环境准入指标 |
产业类型一环境准入限值 |
产业类型二环境准入限值 |
…… |
限值制订依据 |
污染物排放强度 |
|
|
|
|
资源利用效率 |
|
|
|
|
…… |
|
|
|
|
注:应基于资源环境约束及规划产业环境影响,结合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提出相应的准入指标限值。
表6 规划产业禁止及限制准入环境负面清单
分类 |
行业清单 |
工艺清单 |
制订依据 |
|
禁止准入类产业 |
产业一 |
|
|
|
产业一 |
|
|
|
|
…… |
|
|
|
|
限制准入产业 |
产业一 |
|
|
|
产业一 |
|
|
|
(五)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清单:包括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及现有建设项目整改要求,见表7和表8。
表7 规划优化调整成果清单
优化调整类型 |
规划期限 |
原规划内容 |
调整前后变化情况 |
预期环境效益(环境质量改善程度或避让环境敏感区类型及面积) |
|
规划产业定位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规划布局(1) |
产业布局 |
规划近期 |
|
|
|
规划远期 |
|
|
|
||
用地布局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规划规模(2) |
人口规模 |
规划近期 |
|
|
|
规划远期 |
|
|
|
||
建设用地规模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产业规模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建设时序(重点为规划主导产业及规划所含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时序)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环保基础设施规划(3) |
污水集中处理规划 |
规划近期 |
|
|
|
规划远期 |
|
|
|
||
集中供热规划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
固废处理处置规划 |
规划近期 |
|
|
|
|
规划远期 |
|
|
|
表8 现有建设项目整改要求结论清单表
整改要求 |
建设项目数量 |
建设项目名称及所属行业 |
整改原因 |
时限要求 |
淘汰 |
|
|
|
|
搬迁 |
|
|
|
|
升级改造 |
|
|
|
|
…… |
|
|
|
|
(六)跟踪评价建议清单:包括产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污染源监控、重大风险单位集中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的建议。其中,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包括环境质量重点监控区域、监测布点、监测时段及要求等。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图件
包括生态空间清单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成果图、环境质量底线清单成果图、资源利用上限清单成果图、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成果图、跟踪评价建议成果图五类图件。
(一)生态空间清单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成果图
主要为生态空间管制专题图,该专题图应包含环境敏感区分布、生态空间划分及各其空间组成单元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信息。
(二)环境质量底线清单成果图
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水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土壤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等,该类专题图应包含环境功能区划及规划环境目标、监测点(断面)环境质量现状等信息。
(三)资源利用上线清单成果图
主要为资源利用上线专题图,该专题图应包含土地等资源利用上线等信息。
(四)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成果图
包括规划空间布局和规划规模等优化调整专题图、规划产业优化调整专题图、规划基础设施优化调整专题图、现有建设项目整改要求专题图等,该类专题图应包含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及其优化调整方案,现有建设项目分布及整改要求等信息。
(五)跟踪评价建议成果图
主要为跟踪评价要求专题图,该专题图应包含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污染源监控、重大风险源监控等信息。
附件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图件要求
1.规划环评成果图件总体要求
(1)通过遥感解译、扫描配准矢量化、数据格式转换以及其它方式将规划环评成果清单数字化,并转化为所需的数据格式。
(2)准备专题要素数据,将专题要素叠加至底图中,通过空间分析手段,绘制规划环评成果清单的专题图。
(3)规划环评成果专题图应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图边要素等地图要素,其中数学要素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等,地理要素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图边要素包括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图标、分度带、成图时间及单位、有关资料说明等。
2.规划环评成果专题图及地图要素要求
一级类型 |
二级类型 |
底图建议 |
地理要素要求 |
图边要素要求 |
其他要求 |
生态空间清单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成果图 |
生态空间管制专题图 |
环境敏感区与产业园区相对位置关系图 |
包括产业园区边界,生态空间中的禁止、限制建设区的空间组成单元及边界 |
注明相应禁止、限制建设区空间组成单元名称,底图中相应环境敏感区名称;注明对应禁止、限制建设区的准入规划行业 |
该图还应包括各禁止、限制建设区的空间组成单元的管控要求等信息;规划各行业禁止、限制准入的行业、工艺等清单信息,各空间组成单元环境准入指标要求。 |
环境质量底线清单成果图 |
大气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 |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图 |
各类环境功能区边界,监测点(断面)分布,不同污染物总控制单元边界 |
注明相应环境功能区类型、相应污染物总控制单元现状污染物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底图标注与图对应的超标监测点序号、超标因子和超标程度。 |
不同环境功能区的区域规划环境目标;对现状超标的园区,该图还应包括区域及园区污染物削减量及削减来源等信息。 |
水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 |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图 |
||||
土壤环境质量底线专题图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图 |
||||
资源利用上限清单成果图 |
资源利用上限专题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 |
建设用地边界、工业用地边界 |
注明土地资源总量上限、建设用地总量上限,工业用地总量上限 |
该图还应包括其他资源利用上限等信息 |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成果图 |
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规模等优化调整专题图 |
规划用地布局图 |
各类规划用地组成单元及边界、优化调整后的用地单元及边界 |
注明规划各类用地的性质,对应调整各用地单元的性质及面积变化,注明各类用地总规模变化情况。 |
该图还应包括规划定位、规划人口规模等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的信息。 |
规划产业优化调整专题图 |
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图 |
优化调整前后的各类产业空间单元及边界 。规划近期如有重大建设项目,该图还应包括重大建设项目优化调整前后的布局点或布局边界。 |
注明规划各类产业空间的产业类型,对应调整的产业空间的产业类型变化,注明各类产业规模变化情况。 规划近期如有重大建设项目,还应注明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调整情况。 |
规划近期如有重大建设项目,该图还应包括重大建设项目规模、产品等基本信息。 |
|
规划基础设施优化调整专题图 |
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图 |
优化调整前后各类规划基础设施布局点及其服务范围边界,优化调整前后各集中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布局点。 |
注明各类规划基础设施类型及规模,对应调整的规划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处理工艺等变化情况。 |
|
|
现有建设项目整改要求专题图 |
产业园区现有建设项目分布图 |
各类建设项目分布点或厂区边界。 |
注明淘汰、搬迁、升级改造等类型企业名称,如数量较多,可注明各类整改企业的数量。 |
该图还应包括各整改建设项目名称、整改原因、整改时限要求及整改责任主体等信息。 |
|
跟踪评价建议成果图 |
跟踪评价要求专题图 |
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分布图(含现有及规划建设项目) |
园区环境质量监测点,监控污染源分布点、集中监控的重大风险单位分布点等。 |
注明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点类型,各类监控污染源类型、各集中监控的重大风险单位名称。 |
该图还应包括各环境质量监测点、污染源的监测因子、监测频率、监测分析方法等要求;各集中监控的重大风险单位名称、重大危险物质名称及储量、危险装置名称等信息。 |
注:规划环评成果专题图数学要素要求统一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根据实际合理选取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