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深入挖掘农业“废弃资源”,多地在“三品一标”打造、废弃物资源化、破解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方面亮点频出,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东西湖区:多措并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农产品安全防线
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东西湖区以“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品牌宣传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建设为抓手,培育壮大东西湖特色品牌群。
强化主体培育,“三品一标”认证成效显著。聚焦“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年完成57个“绿色食品”单品认证(含续展45个、新申报12个),企业续报率高达96%,累计认证绿色食品31个。同时,通过严格年检审核和专项抽检,实现23家绿色食品企业年检覆盖率100%,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筑牢防线。
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擦亮“柏泉绿茶”名片。在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中,东西湖区成功争取市级200万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柏泉绿茶”标识牌建设、文化展示中心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升级及基础设施完善。目前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柏泉绿茶”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助力本地茶产业提质增效。
网格化监管护航“舌尖上的安全”。针对重点品种药物残留问题,该区创新“精准治理模式”,依托网格化监管体系,对“六条鱼”(鲫鱼等)“三棵菜”(豇豆等)实施全天候监测。全年累计完成农产品检测81375批次,涵盖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及生鲜乳,检测量同比增长15%。此外,联合执法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22人次,巡查农资经营主体909次,从源头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蔡甸区:变废为宝 打造农业固废循环利用“绿色样板”
武汉绿农瑞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新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财富”,探索出一条农业固废循环利用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秸秆变“绿金”,科技解锁资源密码。走进绿农瑞益厂区,堆积如山的秸秆、鸡粪正经历“华丽蜕变”。企业通过向农户定向收购稻草、豆梗等秸秆,既解决了农村焚烧难题,又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针对周边规模化养殖产生的50万只鸡粪处理压力,公司采用入股合作模式,将粪污转化为生产资源。秸秆、食品残渣经复合发酵菌与生物除臭剂混合深度发酵20天,粗纤维、木质素等顽固成分被酶解转化,再通过陈化、干燥、粉碎等工序,最终蜕变为富含有机质的生态肥料。
聚焦环保升级,打造花园式厂区。2024年6月,公司重点推进环保设施建设,通过优化生产环节异味处理技术,确保厂区环境达标,并配合完成环保验收工作。同时,厂区启动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结合绿化设计与建筑外观美化,着力打造“花园式厂区”。项目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同步建设废水循环利用设施,实现生产废水资源化;产生的沼气则通过管网供周边100余亩藕塘做肥料。
新洲区:破解农膜与农药包装治理难题 探索农村固体废物管理新模式
新洲区深入探索农村固体废物管理新模式,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农药包装回收全覆盖。依托35个街镇回收网点,2024年回收废弃农药袋493万个、农药瓶198万个,集中处理74吨,回收率超90%。
农膜回收与替代双管齐下。建成6个农膜回收网点,2024年回收地膜970.81吨,回收率达83.9%;同步开展可降解农膜试验示范区,推广面积400亩以上,完成生菜、小白菜等作物替代技术示范。
探索农村固体废物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区级财政资金支撑、街镇网点有偿回收、区级中心转运储存、专业机构集中处理”的回收处理机制,为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提供了“新洲经验”。
以点带面 绘就农业绿色新图景
武汉市将进一步深化“一区一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树立和推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推动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