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美丽湖北:用数据谱写生态文明的绿色交响
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范佳荟
长江奔涌,汉水蜿蜒,从“千湖之省”到“美丽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上,湖北以科技为器、以数据为弦,奏响了一曲生态文明的绿色交响。
漫步东湖绿道,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生姿。这里曾是蓝藻频发的重灾区,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多年来,依据高精度、多时空尺度的样品分析数据,东湖的治理策略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并建立了污染物溯源模型与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实现了治理成效的动态反馈与长效管理。如今,东湖的水质稳定在IV类,部分月份可达II~III类标准,东湖成为城市生态治理的典范。放眼荆楚大地,这样以数据支撑的绿色蝶变处处可见:河湖长制帮助长江岸线复绿,江豚重现;生态调研帮助神农架林区生态修复,金丝猴种群壮大;动态监测帮助江汉平原湿地恢复,候鸟翩跹。这些变化,彰显着数据在生态修复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展现了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担当。这些生态修复的典范,展现着湖北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智慧与决心。从“长江大保护”到“美丽湖北”建设,生态文明的种子已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美丽湖北的乐谱正悄然奏响。
作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的员工,我们用心用技术分析每一份样本。从玻璃器皿到精密分析仪器,从现场快速检测到实验室深度分析,手工监测始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当我们用双手采集样本、用仪器分析数据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是生态文明理念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这些“高精尖”设备与我们的双手完美配合,将一个个环境指标转化为科学数据。这些用双手丈量出的数据,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乐章搭好琴弦。
在如今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手工监测应重新定位为自动化系统的补充与校验工具,聚焦复杂场景、应急响应和精细化数据采集,发挥其灵活性、低成本优势以及在特殊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监测人员需从单纯的数据采集者转型为复合型人才,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及专业判断能力,成为技术管理与决策支持的核心力量。相信在未来手工监测会与数智化监测并行,构建出更专业更多元的科技之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正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到中部地区崛起,从“千湖之省”生态修复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湖北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科技与数据的支撑下,谱写更加壮丽的绿色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