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陂区分局深入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紧扣能力提升主线,执法、监测、服务、监管多线发力,将干部素质锤炼深度融入生态环境监管实战,加速打造执法更精准、服务更有温度、监测更全能、监管更智慧的环保铁军。
01 执法一线:刚柔并济炼“尖兵”
黄陂区分局积极构建实战化培养体系,制定《执法尖兵培养计划》,通过系统研学法规和实战练兵,将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一线战斗力。今年以来,骨干力量赴河南参加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在实战中积累宝贵经验。这些经验被提炼固化,创新编撰的《重型车检查“十步法”》包含快速识别传感器作弊等实用技巧,获省厅推介,显著提升了执法精准度。同时,常态化推进移动执法设备深化应用和模拟演练,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
能力提升最终落脚于执法效能与服务温度。黄陂区分局坚持“执法+普法”“监管+服务”并重。在一次联合路检路查中,对1台尾气超标车辆依法开具《维修告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对13台首次存在轻微违法的车辆,创新采用“首违不罚+限期整改”的柔性方式,现场下达《生态环境轻微违法问题告诫书》,配套建立整改台账并严格“回头看”,实施闭环管理。延伸“惩教结合”理念至源头预防,推行“送法入企”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环保风险预警提示》,实现从传统“监管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
02 监测战线:跨界融合强“内功”
在监测领域,黄陂区分局聚焦新形势下检测要求,将移动源检测作为能力拓展的新方向。区监测站组建技术团队,3次开展柴油车检测标准专项学习,深入研究国家技术规范;邀请专业检测公司骨干现场模拟教学,让理论进一步深化。同时,结合路检路查工作,技术团队到执法现场观摩学习。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支年龄跨度近30年的技术团队能够独立完成尾气检测全流程。
目前,区监测站5名技术人员一次性通过柴油车尾气检测3项资质现场评审,填补区级技术空白;新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设备即将投入运行,4项新资质申报工作同步推进。为筑牢数据根基,区监测站同步升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采样到报告的全流程电子溯源。
03 服务前沿:专员跑腿送“温度”
干部能力提升的成效,体现在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上。在黄陂区政务服务中心生态环境窗口,黄陂区分局负责人手持建设项目审批材料,以普通办事人身份“走流程”,梳理出12条优化建议并迅速转化为便企措施。区事务服务站设置“助企服务站”,创新“信息互通+专员上门”机制,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当企业办理牙科设备购置申请时,区行政审批局会把信息同步推送至区分局,助企服务站专员在第一时间对接企业并带着申请模板主动登门,从场地勘测到材料填报全程指导,仅一个月完成全套许可,避免企业往返政务大厅。截至目前,该机制已为48家企业实行“零跑腿”办证,企业办事成本大幅降低。
面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停放分散、移动难、车主往返不便的难题,黄陂区分局精准推出“三免”上门服务:免费预约、免费检测、免费现场上牌。企业(车主)只需一个电话或在线预约,专员便上门提供拍照、填表、核验全程代办。近年来,全区1500余台非道路移动机械享受“零成本”服务,累计为企业减负60余万元。服务模式实现了从“企业奔波找人办事”到“专员主动上门服务”的根本转变。
04 智慧赋能:数据跑路提“战力”
黄陂区分局把数智赋能提升质效作为锻造环保新铁军的强大引擎,依托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量身定制“后湖专题”,集成“作战地图”与“支撑数据”两大核心板块,归集排口台账、工程进度、无人机巡查等8大类关键数据,并接入32个排口监测点、预警系统及巡查人员移动终端,“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助力后湖综合整治。数据的精准“跑路”带来了监管效能的跃升——平台上线后,一线人员边巡查边上传,汇集各类涉水问题并第一时间交办处置;指挥中心依托后湖专题平台实现精准调度,查找并推动问题解决。2025年1月至6月,后湖水质从去年的Ⅴ类稳定回升至Ⅳ类,总磷、氨氮浓度同比降幅均在30%以上。
能力的跃升源于千锤百炼。黄陂区分局将平台应用深度融入“干部素质提升年”,多次组织专班培训与实战操作演练,确保一线干部熟练掌握操作、智能研判和指挥调度技能。一支懂数据、善分析、能指挥的智慧环保铁军正在实战中加速成型。
执法既要高悬利剑,也要善开良方。下一步,黄陂区分局将持续深化“干部素质提升年”建设成果,以更高水平的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温度,淬炼新时代环保铁军,为守护黄陂的碧水蓝天、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环保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