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1月3日至5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
《打铁还需自身硬》并不是中纪委推出的第一部专题片,之前,中纪委还推出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以下简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均引发巨大反响。
三部专题片推出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背景,内容也一脉相承,从各个侧面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
每部专题片播出时间都有讲究
十八大之后,中纪委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14年3月,中纪委在宣传教育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宣传部。
2014年12月15日至18日,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上黄金时段播出。专题片推出正值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周年之际,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多角度呈现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2016年10月1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播出,十八大以来多名落马高官的贪腐细节以及他们身陷囹圄的忏悔之词公之于众,形成“全民追剧”现象,其关注度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媒体评价: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播出反腐纪录片,不是偶然。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更揭示了制度反腐的内在逻辑,为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7年1月6日至8日,将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打铁还需自身硬》值此之际开播,意义不言而喻。
三部专题片内容一脉相承
2012年12月4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短短600多字,被称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把“手术刀”。这把“手术刀”所针对的病灶,则是被称作“四风”的4种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展现了反映两年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的工作实践。展现了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专题片中,案件当事人现身说“纪”,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谈个人感受。其中包括万庆良这样的高官,也有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格力集团原党委书记周少强这样的公职人员。
8集、400分钟、40多个典型案例、10余位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永远在路上》很浓缩地告诉观众,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怎么治的,治出了什么效果:专题片中,近80名腐败官员现身说法,讲述了令人震惊的贪腐细节。这些落马官员中,既有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这样位高权重的高官贪腐,也有一些司局长、处长、镇长乃至村支书、村主任之类的小官巨贪。
《打铁还需自身硬》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回应党内关切和人民群众期盼。
是工作总结也是工作部署
2015年10月12日,中纪委网站刊发《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文,强调严防纪检系统“灯下黑”,提出“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纪检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纪检机关做到的,中央纪委就要先做出个样子”。
2016年12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了十八大以来,纪检系统工作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处分7200余人、谈话函询4500余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披露了以上数字之外,还对今后的工作做出了安排。专题片披露,中央纪委研究讨论《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的有关问题。2016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了规则送审稿,同意将其提交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
事实上,2016年12月2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部署2017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就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自我监督和接受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
与之类似的还有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展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明确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向着高标准努力。《永远在路上》播出后,2016年10月27日,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布公报,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