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科技赋能 打造新高地
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监控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魏红明
生态环境监测是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以高水平生态环境监测支撑高品质生态环境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就需要我们践行实干精神、干字当头,提升科学思维、科技赋能,以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为导向,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
一、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智慧感知监测系统
我市建立了包括国控、省控、市控、街道站及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超级站)、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共计208个站点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智慧感知监测系统,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覆盖主要河流断面、重点湖库、部分入湖港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135个,组成了地表水环境智慧感知预警监测系统,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测预警;建立了包括各功能区类别共计30个点位的环境噪声智慧感知监测网络系统,开启了我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新模式。下一步将优化构建我市温室气体监测、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网络,全面搭建我市环境质量智慧化监测系统,为精准治污和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一手信息”。
二、干字当头、科技赋能,加快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我市建立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具有大气化学监测、气溶胶监测、立体遥感监测、气象监测、常规参数监测等6大监测体系,在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空气质量改善等工作中起支撑作用;同时利用量子激光雷达、高光谱视频监控等监测技术获取大气污染物时空演变、污染物区域分布特征,为锁定可疑污染源提供支撑。下一步将建设水质检测智慧实验室,实施自动监测站房智能化升级,提高我市生态环境监测效能和智能化程度;同时加强“无人化”技术应用,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自动监测传感器技术、自动采样留样系统、移动走航监测技术、无人机及无人船自动巡航监测技术,实现监测方式的自动化向无人化转型,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发挥“顶梁柱”的作用。
三、健全数智化质量管理,实现监测数据全面可控可溯
以建立全市统一标准的数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通用平台为抓手,促进通用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信息管理,为质量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形成分布式部署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实现实验室质量数据的全面联网,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智能诊断与风险评估能力。通过构建仪器数据采集方法体系,实现仪器监测数据、原始信号和过程参数直联直采,并将仪器分析计算的算法进行统一备案,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现场监测设备的远程在线数据核验,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穿透式管理。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耳目”更加灵敏。
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我们以科技赋能,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以智能化的监测网络、智慧的分析技术、高效运转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安宁的美丽湖北提供可靠坚实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