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空俯瞰位于长江中游金口水道铁板洲左汊左岸的武汉港汉南区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码头,大型趸船如沉稳的绿色平台静静停泊在宽阔水面上,一艘艘船舶依序靠泊,船身与栈桥精准对接,船员们熟练地将船上储存污染物的容器搬运至栈桥,通过智能化的传送装置,污染物被平稳且高效地输送至接收区域。
过去,船舶污染防治存在诸多困境。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问题指出,多个地市对船舶垃圾、污水、含油废水量底数不清,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体系的严重不足,大量污染物未得到有效处置,直接威胁长江生态环境。武汉经开区作为长江沿线的重要区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武汉市高度重视,武汉经开区管委会组织城管局、发改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分局和港口物流园多部门联动,展开了一场船舶污染防治攻坚战。
多管齐下推进码头建设
“我们于2020年10月28日、2020年12月7日、2021年4月25日分别下达武汉港汉南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复。建设内容涵盖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含油污水的接收、预处理及转运的蓄污处理池、化粪池、排污管线等装卸、运输及处理设施,还包括水工建筑物如趸船、钢吊桥、斜坡道和地牛等,同步建设供电、给水、垃圾装卸设施等配套工程。以满足2030年污染物转运需求测算,接收生活污水6.1万吨/年、船舶垃圾2027.9 吨/年、船舶油污水5.7万吨/年。”武汉经开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码头于2022年底初步形成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格局,2023年后进入常态化运行。
为提升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武汉经开区城管局对区内经营性港口码头全部配备“四桶一牌”生活垃圾接收设施、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接收处理装置。有效推进武汉港汉南港区船舶污染物接收专用码头建设并保障其规范运营。
打通船舶污染物上岸“最后一公里”
自2022年10月武汉港汉南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运行以来,为船舶提供免费上岸接收、转运、处置服务,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船上存储、交岸处置”。同时增加“流动接收”功能,直接与到港船舶对接,实现船舶污染物转运处置率100%,有效解决了港口接收设施能力不足及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
通过智能化接收设备,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转运上岸进行有效处置,通过连接生活污水水管启动污水回收,随后转运至接收码头排入市政官网,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船—港—城”全流程闭环管理。
依托数字赋能提升船舶污染物监管水平
针对以往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分散、监管盲区多、跨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借助“船E行”和“江船零排”等智能终端,实行智慧平台100%覆盖,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数据实时上传、分析预警,对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来源可溯,去向可寻,动态可查。同时,打通海事、环保、城管等部门信息壁垒,有效建立“统一接收标准、统一数据平台、联合执法检查”机制,通过监控污染物转运轨迹,有效杜绝偷排漏排入长江,做到船舶污染物违规排放事件“零发生”。
“武汉港汉南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项目作为长江干线武汉段上游区域首个污染物接收免费示范工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闭合流程,推动了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发展。督察整改并非生态环境治理之路的尽头,恰恰相反,它是开启生态环境治理迈向更高台阶、实现全新升级的重要开端。”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经开区以此次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全面梳理、排查、解决同类问题,多措并举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护长江水清岸绿。
武汉经开区正以武汉港汉南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为示范样板,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全区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的优化与拓展。从“污染难题”到“治污标杆”,这场由环保督察推动的变革,正在重塑港口与船舶的发展模式——当船舶污染治理从困境突围转向创新引领,每一片水域都能重焕清澈灵动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