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北省委“新春第一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重大使命,将“生态环境优渥”作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8个显著特征之一。如何奋力推进支点建设,扛牢生态大省政治责任,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4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解读《行动方案》。
明确实施美丽湖北路线图时间表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赋予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新使命,对全省工作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何开文表示,当前,全省发展进入跨越赶超关键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内生动力迸发期,迫切需要生态环境发挥更大支撑作用,生态环境保护承担着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行动方案》,就是要以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为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构筑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让绿色生态成为支点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据介绍,《行动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7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湖北段和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洪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第二步,到2030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第三步,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湖北高标准建成。
《行动方案》紧紧围绕构筑“重要战略支点”的强大支撑力,有“三个突出”——
突出支点建设“生态环境优渥”内核。聚焦实现“生态环境优渥”,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转型提升生态颜值,加快健全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制度,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好转。
突出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重大举措。持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谋划实施一系列重点行动和重大工程,包括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美丽系列建设行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等,把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突出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定位。立足引领中部地区、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湖北实践,统筹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等“美丽”系列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留在乡村,让荆楚大地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六大行动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围绕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重点领域,《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六大行动。
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打好湖库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工企业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坚持控源、截污、活水、修复,推进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聚焦大气污染固定源、移动源、面源、外源“四源齐控”,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实施“美丽”系列建设行动。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梯次推进美丽山川、美丽河湖建设。
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行动。做好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服务和区域碳市场建设,打造碳市场高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地;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改革,打造环境权益交易高地。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执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质效。
何开文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将自觉对标支点建设部署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把《行动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扎实举措、工作成效,为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四项重点工作力争实现“生态环境优渥”
“生态环境优渥”作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8个显著特征之一。什么是“生态环境优渥”,如何打造“生态环境优渥”的美丽湖北?
何开文认为,“生态环境优渥”既是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涵,也是实施美丽湖北建设战略的目标追求。
“生态环境优渥”是基于对全省生态禀赋的科学把握。作为生态大省、“千湖之省”,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当前,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保持一类,长江、汉江、清江干流,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Ⅱ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全省自然本底优良,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稳定。
“生态环境优渥”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更高目标、更高追求。近年来,全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魅力更足。长江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美景,已经成为常态。“生态环境优渥”既是对已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殷切期待。“全省将以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夯实建成支点的绿色本底。”何开文说。
“生态环境优渥”也是美丽湖北建设的核心目标。美丽湖北建设就是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整体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高标准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湖北,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据介绍,下一步,全省将围绕加快建成支点,统筹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深入打好湖库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工企业污染防治四项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努力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和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制度三大体系,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建立分层级分领域示范推广机制,率先形成一批“美丽”建设典型示范,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多部门聚力支点建设 打造美丽湖北新颜值
4月28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解读《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
各部门如何协同发力,在实施美丽湖北战略中,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分别给出了答案。
开展“四好”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全省以宜居湖北建设为统领,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等‘四好’建设,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湖北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谈华初介绍,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优”的文章,推动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优布局,制定印发《城市更新工作指引》《城市更新规划技术规程》等,全省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44万户;其次是优风貌。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全省有5个县(市)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保护更新历史文化街区19片,修缮利用历史建筑1149处;最后是优品质,编制《湖北省城市公园场景营造指引》,295个城市公园实施了绿地开放共享,开放面积296公顷,延伸了市民游憩的“幸福半径”。
“我们还做好‘治’文章,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谈华初介绍。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8座,处理规模达1117万吨/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3%。加强城乡垃圾治理,全省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73座,处理能力达5.09万吨/天,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持续开展城市建成区水体状况排查整治,全面完成282条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城市“水清岸绿”。
做好“转”文章,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建材绿色转型,制定《湖北省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搭建全省绿色建材供应链平台,不断提升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动建造方式绿色转型,制定出台《培育和发展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建筑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全省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
紧抓“河湖长制”,让美丽湖北碧波荡漾
作为“千湖之省”,湖北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治荆楚必先治水,建设“美丽河湖”是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必由之路。
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颖介绍,近年来,湖北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从治水到兴水、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从“治水有责”到“治水有方”。全省3.8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二是从“单一之治”到“流域共治”。制定了幸福河湖评价指南,完成了1167个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起“一河(湖)一档”动态管理体系。三是从“水患之困”到“水安之基”,全省围绕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的水网格局,共谋划4类157个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荆楚安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支点生态承载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接下来,湖北还将从三个方面深入“美丽河湖”建设。
一是持续强化河湖长制,部署“碧水保卫战”专项行动;二是持续建设幸福河湖,编制印发《湖北省幸福河湖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争取更多河湖纳入2025年国家幸福河湖试点,新建一批省级幸福河湖;三是持续改善河湖环境。实施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引江补汉沿线补水等重点项目,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重点湖库及消落区提质增效行动。“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做好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潘颖说。
做好“四个坚持”,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谈到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如何强化支点意识,统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为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提供坚实支撑时,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汉秋表示,主要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坚持。
坚持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成势见效。着眼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实施种植业“两区”划定、畜禽养殖业与水产业“三区”划定、江河湖库自然水域拆违、长江“十年禁捕”及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绿色高效、乡村产业蓬勃兴旺、人居环境宜居宜业。
坚持科学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聚焦种植、畜禽、水产等三大源头,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在21个县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化肥农药实现减量增效。秸秆、畜禽粪污、农膜三大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到94%、79%、87%。
坚持融合发展,产业生态质效日益提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田园生态循环水网”“稻渔共生”“立体防控”等生态循环模式,畅通了农户主体“小循环”、流域种养“中循环”、县域产业“大循环”。推动良好农业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品牌和价值转换,全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3337个,培育江汉大米、楚天好茶、潜江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坚持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行动,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省累计建改卫生厕所837万户,普及率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4.3%,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厕污共治”模式经验。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三堆两垛”、整治“三乱”、清理沟渠塘堰,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村庄环境更加清洁干净卫生,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统筹自然资源,做好“美丽”系列建设
《行动方案》提出,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湖北实践,统筹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等“美丽”系列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留在乡村,让荆楚大地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自然资源部门肩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调查、确权登记与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职能职责,是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和美丽河湖建设的空间管控者、要素保障者、资源守护者。”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光表示。
今后,省自然资源部门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层面,加快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于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必须严格论证并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尽量将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一方面,扎实推进荆州国家山水示范工程的收尾和验收,积极申报丹江口库区国家山水示范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三年“清零”行动。继续做好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国家矿山示范项目跟踪调度,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创新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构建市场化碳汇交易体系”为核心目标,以国家碳计量和全省碳汇能力试点建设为抓手,发布碳汇计量方法学标准,推动碳汇确权、碳汇登记、碳汇储备、碳汇交易、碳汇基金、碳汇金融等创新措施落地见效。打造全国碳汇交易标杆省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价值实现模式,为全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湖北方案”。
十堰市房县光伏发电
武汉蔡甸沉湖湿地
武汉技术人员在操作氢能源电池生产线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