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生态环境系统以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累计投入1.4亿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高效、精准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高标准、高精度、高效能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美丽武汉建设夯实生态环境监测支撑。
2025年以来,为提升干部素质, 澳门金沙娱乐城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及数智转型工作。截至目前,武汉市级监测机构取得覆盖8类161项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数据评价资质,数据分析、应急监测、科学研究及技术引领能力明显提升,新型污染物监测能力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前列;13个区级监测站共取得784项资质,CMA资质(中国计量认证)从“无”到“有”到“全”,其中3个工业聚集区站已兼具就近支援其他区域应急监测能力,4个新城区站兼具一般应急监测能力,其他区域站均兼具支援其他区域常规样品分析能力,“1+3+4+N”有梯度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格局初步形成。
覆盖水、气、声、辐射监测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网络
织密多要素地表自动感知网络。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武汉市组织15个(功能)区完成176个乡镇(街道)空气站设置,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增加至208个,并建设完成非甲烷总烃、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交通污染、工业园区组分协同监测等专项自动监测点位9个,以及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设施30个;与江汉大学合作共建的升级版大气超级站具备大气化学监测、气溶胶监测、立体遥感监测、气象监测、常规参数监测等六大监测体系,可实现400余项因子的实时监测。
在水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实现国控、省控、市管水体自动监测全覆盖,并完成36个国控、省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电子围栏建设,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增至135个,完成86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联网,对部分重点水体、重点排口实现实时监控。
在辐射环境监测方面,购置中子剂量率仪等一批辐射环境监测设备,试点开展变电站电磁辐射自动监测;在全省率先通过辐射环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武昌区站成为全省首家拥有辐射监测资质的区(县)站,基本实现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性检测自主化。
加快生态环境低空监测能力建设。发挥无人机低空监测技术优势,在斧头湖武汉区域开展“智湖飞眼”试点项目,结合无人机自动巡飞与人工操控,搭载可见光相机、正射相机、光谱相机,可对水质实时开展监测,结合监测数据反演分析服务可快速感知不同区域水质变化,为精准、科学治污提供数据支撑;探索量子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与武汉量子研究院合作布设量子激光雷达,对重点区域周边5公里开展区域颗粒物监测,通过时序图变化、时间间隔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污染源区域的智能化“锁定”。
积极探索卫星遥感监测协同增效。武汉市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专业优势,与中国环境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合作,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表水、生态红线、生物多样性和大气环境方面的监测应用。实施武汉市重点湖泊富营养化遥感监测与评估项目,通过绘制湖泊综合富营养化状态指数、透明度和叶绿素的空间分布图,弥补地面定点水质监测的不足;基于高分系列等多源卫星数据,开展斧头湖及入湖河流水质遥感监测项目,利用遥感反演模型,获取水质的空间分布情况,为斧头湖排污口精准管控和水质预警分析提供了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撑;通过武汉市生态保护红线年度保护成效评估项目,有效完成了对武汉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地性质、生态功能、管理能力等方面保护成效的评估;开展长江武汉段生物多样性状况定期遥感调查与观测评估项目,快速摸清本区域生态类型、生物量、重要生境等家底;集成武汉市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以及现有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搭建精细化空气质量污染溯源模型,实现大气污染问题多源数据实时溯源分析。
推动打造生态环境数智监测体系。科学谋划推进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工作,推进实施数字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整合454个数据资源目录、11个数据主题、5亿条数据,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搭建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强化大数据服务功能,实现“能监控、能研判、能指挥”目标,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转型,构建长江大保护的“数字护盾”;“一源一档”,为全市1.5万家污染源企业建立档案。 澳门金沙娱乐城建设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控数据集应用”“全域水环境质量数据集”先后入选武汉市、湖北省高质量数据集应用案例。2025年8月, 澳门金沙娱乐城在湖北省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完成空气质量日报数据资源登记,完成武汉市级部门首笔公共数据登记。
加快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转型
谋划实施六大类12个子项目
“十五五”期间,武汉市将围绕支撑美丽河湖建设、碳污协同治理、生态系统稳定多样、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升监测质量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聚焦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积极申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试点,谋划投资2.6亿元,开展六大类12个子项目,以“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力支撑美丽武汉建设。
加快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平台建设。开展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WH-LIMS)建设;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管理平台智能化升级;开展武汉市水质自动站联网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开展武汉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对监测数据生产、传输、审核全过程实行智慧化监管。
推动大气和温室气体监测能力提升。通过新增量子激光雷达、消耗臭氧层物质等先进设备,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精细化数据支撑,构建Al智能体,通过“监测数据与雷达、图片数据融合技术”提升大气污染来源溯源分析能力;推动建立碳监测网络,结合走航、无人机、卫星及碳同化模式,形成温室气体监测及排放清单校核能力。
加快水生态环境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建设水质分析黑灯实验室,提高水环境监测效能和智能化程度;提升水华预警监测能力,构建藻类生长预测模型,融合气象、水文、污染源等多元数据和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监测,在重点湖泊优先建设水华预警监测网络。
积极拓展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研究制定武汉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方案,建设生态综合监测站,加强生态监测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组建全市地下水监测信息平台,提升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能力;配置一批先进监测仪器,提升新污染物等方面监测分析能力。
加快生态环境监督性监测能力提升。大力提升市、区两级执法监测、应急监测能力,完善执法监测设备、重点应急监测设备等;为区级生态环境部门配备环境辐射日常监测设备仪器,推进全市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对主城区电磁环境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建立车载巡测和网格测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电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全面推动一体化自动监测网络提升。对市控环境空气质量(24个站点)、地表水环境质量(88个站点)、功能区噪声(30个站点)智慧感知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放遥感监测系统(15个点位)、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电子围栏(36个站点)等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加快实施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智慧化改造项目,推动实现监测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等功能。
▲武汉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升级版在江汉大学揭牌。
▲武汉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微波辐射计。
▲生态环境监测青年干部在结对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实验。
▲监测人员紧张备战,通过比武竞技提升本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